|
成都考试压力心理咨询|疫情下的心理战:医务人员的压力与应对时间:2024-08-05 11:06 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12年后的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都流行着“三防”的说法:防偷盗、防入室盗窃、防心理咨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已经50多天了,目前这场抗疫阻击战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除武汉以外,30个省市自治区新增病例连续多日以个位数增长,部分省市连续多日出现零增长,我国疫情明显进入“零星”状态。 疫情的控制离不开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一线抗疫战场不亚于生死战场,每个人都英勇奋战,在这场生死战中冲在最前面。但在这背后,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每一位医护人员也会有沮丧、愤怒、绝望等负面情绪,很多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焦虑、痛苦,而这些痛苦都隐藏在公众视野的角落,被习惯性地忽视。 要摧毁一个人的心理防线需要多长时间?一夜之间。 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超过50%的人一生中至少遭遇过一次创伤性事件,心理创伤(PTSD)的患病率为7%-12%;另一项研究显示,非典结束30个月后,参与研究的90名幸存者中,25%患有PTSD,15.6%出现抑郁症状。 ◎ 容易引发PTSD的情况。/ 果壳网 此外,有业内人士直言,武汉疫情对广大民众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冲击,远超汶川地震。因此可以肯定,当前,精神领域的“灾后重建”已迫在眉睫。 第1部分 心与心对话:我们都是健康的人,但有心理问题 凶猛的疫情,让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没能过好一个春节,刘文飞就是其中之一。2月28日凌晨,在全国抗疫气氛最为紧张的医院,她看到医院里所有医护人员都忙碌不已,连一顿热饭都吃不上,累得筋疲力尽的她只能靠吃泡面、面包填饱肚子。 但望向窗外,医院外一片寂静,街边的餐厅都拉上了门帘,冷清的商场偶尔有三三两两的行人经过,空旷的城市街道上偶尔只有几辆汽车在行驶,医院内外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疫情发生以来,我和同事们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天面对因病毒感染需要隔离的病人,每天面临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刘文飞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疫情发生后,她没有按照和父母的约定回老家过年,而是每天不停地奔波在病患之中。 ◎有医生称,这是一场硬仗。/网络图片 “大家都很累,情绪也很烦躁,我身边的同事也因为受不了压力,在医务室里哭过。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身边的同事有的上前安慰,有的则低着头。我们只是普通人,在重重压力下,也有工作辛苦、受委屈、无处发泄的时候,其实,崩溃大哭就成了我们发泄的出口。”刘文菲告诉39深呼吸,每天在一线工作很不舒服,她感觉胸闷、头晕、胸闷、心慌、呼吸不畅,只能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话。工作时,护目镜经常起雾,视野被遮挡。这样的日子让她有幽闭恐惧症。 有时因为病房里有未成功救治的病人,她也没胃口吃饭,经常整夜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只能在群里向身边的同事要安眠药。这时她才发现,原来和她一样失眠、焦虑的人还有很多。 ◎不少医护人员患有失眠症。/澎湃新闻截图 “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解放军第89医院医学心理科原主任涂楠听完刘文飞的讲述后说。他表示,所谓“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解释为,人都是有喜怒哀乐的,遇到开心的事会高兴,遇到伤心的事会伤心,都会有各种正常的情感波动。这也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不仅一线医护人员如此,普通百姓也一样。疫情发生后,面对身边随时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一些人不敢上班,每天把自己锁在家里。但在辅导孩子功课时,一出问题就总是大惊小怪、心烦意乱。这自然带来了焦虑。 ◎ 北京样本网民出现焦虑症状占比最高,达45.80%;上海、重庆位列第二、第三,分别达38.20%、33.30%。/ 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张宏忠教授团队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民焦虑调查报告》 “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时没有时间发泄情绪,但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很容易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图南认为,医生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职业之一,每天巨大的工作强度让他们如陀螺般不停歇,没有丝毫懈怠的机会。 无休止的工作会议、无休止的学术论文、无休止的手术、无休止的急诊……我的神经每分每秒都处于紧张状态。在巨大的压力下,刘文飞向39深呼吸抱怨道:现在想想,真后悔十年前进入这个行业。 第2部分 残酷的现实:完美的英雄并不存在 疫情发生后,国家层面多次呼吁对病毒情感者、与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的疑似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公众进行心理健康护理。 来自澳门、北京、香港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共同撰写的论文也专门警告称:“迄今为止,人们对为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提供心理健康护理的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柳叶刀》刊文呼吁关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柳叶刀》通讯截图 一位国内实战心理咨询专家追根溯源后告诉,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英雄都是完美的,不应该有任何心理缺陷,这也导致心理干预力度不足。 正如新闻报道中所描述的那样,一线的医护人员被称为这个时代最美丽的人,各路媒体也习惯于给每一位投身到这场抗疫阻击战中的医护人员加上“坚定不移”“日夜奋战”“顽强奋战”“坚守岗位”等华丽的词汇。 的确,在他们的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控制,他们是守护每一位中国人生命的英雄。但英雄也是人,疫情之下,他们也有压力、焦虑、委屈、崩溃、恐惧等情绪,即使在大家都为胜利欢呼的时候,这些英雄中也有不少人,会因为精神突然放松而出现心理崩溃。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明确指出确诊的重症患者、一线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为干预的一级人群。/国家卫健委官网截图 这种事情以前也发生过,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当时很多去灾区的解放军战士看到了他们一生中最悲惨的事情,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从废墟里挖出尸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逐渐走向精神崩溃。 2008年,国家曾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汶川灾区军人和受伤群众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大规模灾难中,大多数人易出现三类反应:第一类是应激反应,一般这类反应不会超过六天,在创伤事件发生后,会出现情绪低落、反复做噩梦、创伤场景重现等症状;第二类是急性应激障碍,又称创伤应激障碍,这类反应通常在灾难发生后的第六天或半年内的某一天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反复出现;第三类是应激性精神病,反应时间通常在灾难发生六个月后,也会出现上述精神症状。 ◎2008年5月15日,在北川县协助救援的解放军战士发现孩子的照片,忍不住哭泣。/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 关于应激反应,调查组研究了1359名参与搜救、运送尸体、搬运爆破等工作的一线官兵,其中有军人、干部,都是在救援一线担负重担、挑重担的人,约90%的人出现应激反应,其中35%的人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2人出现应激性精神病,最终被诊断为精神病,直接送入后方医院。 除了前线军人,调查组还对110名救治伤员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他们每天都面临生死考验,约65%的人出现应激反应,约20%的人出现急性应激障碍,还有1人患有应激性精神病。 此外,还有1112名运送物资、疏散人员的公务员和一线志愿者。其中,应激反应发生概率约为50%,急性应激障碍发生概率约为13%。但由于这群人的工作风险系数较低,因此没有人被诊断出患有炎症性精神疾病。 ◎ 有分析汶川地震后不同人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第一组是地震幸存者;第二组是地震后奔赴重灾区的志愿者和救援人员;第三组是非重灾区(成都市)的灾民。发现各组人群或多或少都患有PTSD。/《汶川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调查及体育干预方法研究》 图南清楚地记得,在灾区,一名士兵带他去挖出一具尸体。出发前,那名士兵担心图南承受不住,告诉他自己已经连续几天噩梦连连、失眠多梦。“当时我心里想,我是学医的,看过不少临床解剖,肯定没问题,就拍着胸脯保证。可看到那一幕,我也崩溃了。” 当图南看到所有尸体完好无损地侧卧着时,他可以清晰地看到死者的背部和衣服。但由于一个多月以来连续下雨和高温,尸体恶臭味浓重,尸体有些肿胀。因此,每个人干活时都戴着防毒面具。“我看到四个士兵扛着大塑料袋抬着尸体,当时我不知道他们拿着塑料袋干什么。但随后,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一幕出现了:在现场,我看到抬腿的士兵抱着死者的一条腿,抬胳膊的士兵抱着死者的一条胳膊,拿着塑料袋的士兵直接接住了倒在地上的死者。接住尸体后,一滩水流了一地,也溅了他们一身。”这一幕也让图南呕吐了一地,真正理解了士兵们做噩梦的原因。 这些士兵年龄最大的有二十多岁,最小的才十六岁,正值壮年的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理难免会受到创伤,在搬运尸体的过程中,感到害怕、担忧、焦虑、恐惧、悲伤等情绪,都是很正常的。 遗憾的是,十二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一线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仍未受到重视。 ◎英国电视剧《贴身保镖》男主角巴德曾参加过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战后患上PTSD,对他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并失去了幸福的婚姻。/《贴身保镖》截图 第三部分 问题背后:各类“心理咨询” 每个人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都不一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心理救援在国内开展确实比较困难,而这归根结底和“心理咨询”这个职业也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每次发生重大灾难后,总有不少“心理咨询”满腔热情,想要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12年后的武汉疫情,一线普遍流行“三防”的说法:防盗、防偷盗、防心理咨询。 ◎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安置点挂出“防火、防盗、防顾问”横幅。/《每日经济新闻》截图 2008年汶川地震后,心理救援的概念首次在国家层面被提出,当时万名心理咨询齐聚汶川。而在此之前,无论是2003年铺天盖地的非典,还是1998年摧毁无数家园的洪水,都没有心理咨询存在。 这一万多人中,有资深心理工作者,有入行两三年的新人,也有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和兴趣,满怀热情来到灾区的志愿者,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做心理咨询,但决心要帮助灾民解决心理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立即成立了各种心理援助群,并声称:“请转发此消息给湖北或周边地区因新冠肺炎被隔离的患者,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江西省心理咨询协会组织近千名心理咨询开展志愿服务和无偿心理援助。/江西教育电视台 胡婷是一名心理健康急救专业毕业生,2019年她参加了20多期心理咨询培训班,疫情发生后,她加入了十几个微信群,每个微信群里,她都能看到一群人每天讨论疫情期间如何帮助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缓解负面情绪。 “几位只参加过一两节培训班的同学在群里表示,自己接触过新冠肺炎患者,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看到这则新闻后,群里的人纷纷点赞,鼓励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帮助更多的人。”看到这则新闻后,胡婷有些无语,“上一两节课就能帮助别人?心理学是不是太简单了?这些行为会不会加深他们的焦虑和恐慌?”很快,无法忍受大家的“热心”,胡婷悄悄退出了群。 其实,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人物在遭遇突发性、特别是负面事件后,因遭遇挫折而心理失衡,去找自己的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和辅导,以避免诱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或其他严重后果。 ◎美剧《In》(中文译名《探究内心》)呈现了心理咨询的日常工作和心理状态,被誉为最贴近心理咨询专业剧集。/《In》海报 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需要心理咨询的消费者却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自己的心理医生。 我需不需要去医院心理咨询? 北京有三所精神病医院,安定医院、北大六医院、回龙观医院。不过虽然是精神病医院,但门诊时间去那里还是能看到人山人海,稍晚去的话,当天的名额就没了。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数量,指望医院里的医生给每一位一线医护人员做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显然是不现实的。 39深呼吸在与上述医院的日常工作沟通中也发现,这些医院在日常工作中仍以治疗疾病为主,至于更倾向于预防和阻止疾病发生的心理咨询,除了偶尔的义诊、健康讲座等,一般并不搭理。 那么疫情过后,医护人员去哪里找心理咨询?有必要找心理咨询咨询师吗? 对此,上述国内实战心理咨询专家向透露,目前,我国心理咨询最大的困境在于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龙头、旗舰级的行业龙头机构,这也导致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不足,导致服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次,国家和居民对心理咨询能起到的作用认知比较模糊,受我国传统和现在文化的影响,大家排斥软弱,排斥动辄求助的行为,认为那是软弱、不自信的表现。 ◎ 2019年11月,央视曝光ACI心理咨询。/央视新闻客户端 同时,从业人员的资质在一定程度上与保健市场相当,与营养师群体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加之很多心理咨询机构资质不完全齐全,甚至不排除有完全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和业内人士涌入心理咨询团队骗取钱财。 ◎央视在节目中指出,个人要考取此类认证,无需报名,而必须在培训机构完成数十小时的课程,培训考试费用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也由于心理咨询机构国家标准的缺失和不完善,造成了行业门槛高低不一的现象。一方面门槛高,上几天专业课程就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另一方面门槛低,没有标准,所以在很多机构,特别是营利性的民营机构,几乎每个从业者都可以称自己为‘心理咨询’。”上述心理咨询专家指出,面对诸多现实,获得专业建议确实很难。 第四部分 心理救援:时刻去安慰 美国医生特鲁多曾说:“有时,治愈;经常,帮助;总是,治愈。”这句话指出了治愈、帮助和安慰对医生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图南看来,心理咨询的工作是:总是安慰。 目前,医护人员出现负面情绪时,往往得不到这样的安慰。一般来说,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抑郁、烦躁、愤怒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以焦虑症为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科技部联合资助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焦虑症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终生总患病率为7.6%。焦虑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缓解,很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焦虑症全球患病率为每十万人3721.764例,位居精神障碍之首。/新京报 不过,有一些方法可以处理这些情绪。美国麻省总医院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正念冥想( )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恐惧。该研究采用了暴露疗法,这是一种治疗焦虑症的常用方法,即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面对他们害怕的事物,直到他们不再害怕。这种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意识到这些事情对他们没有威胁,从而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 有人说: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都在村里奋战,看一弹指一挥间,云雾散去,神州大地一片光明。我们不知道正念冥想是否对所有医护人员都有效,但在此之前,我们认为哪怕是小小的尝试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我们需要守护好每一位医护人员,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 所有医护人员都需要您的支持。/ 武汉曾经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经得起阴雨天和寒雪天的考验。我们也相信,不久的将来,阳光明媚的日子会到来。随着疫情在中国逐渐得到控制,在别人期待欢呼时刻到来的同时,39深呼吸也在焦急地期盼最美平凡英雄们的心理健康风险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沉船前万舟过,枯树前万木开花,我们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除新闻人物外,其余名字均为化名) 39健康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8819或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