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孩子厌学心理咨询|学生跳楼事件频发,如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时间:2024-08-17 11:17 2020年5月6日下午6点,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身亡。临走前,小女孩留下这样一句话:“妈妈,对不起,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 2021年1月27日,河北邯郸邱县一中一名高三学生因未请假从学校四楼跳下身亡。3月24日,河北一名9岁小学生因不上网课、不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当众批评后,从15楼跳下身亡。4月9日,河南郑州一名中学生因带手机进教室,被通知给家长打电话,家长还没赶到,孩子就在教学楼内坠楼身亡。 这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引发了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热议: 有人感叹:“哎呀!又有学生跳楼了,太可惜了。” 有人不解:“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这些孩子却这么抑郁?” 有人感叹:“家长现在肯定后悔了,为什么不早点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有人批评:“你看,老师和家长只顾分数,你看,又出事了。” 但这些悲剧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伤痛?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面对孩子心灵的成长? 本期,“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王秀丽医生”就来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01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遭遇挫折? 你会做出自杀的错误选择吗? 自杀是全球范围内一个敏感而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自杀已成为人类生命第二大杀手,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一直被列为世界自杀率高的国家,其中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说到自杀,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抑郁;然而这只能解释部分原因,悲剧的另一部分可以用社会心理因素来解释。 1.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青少年猝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处于强烈的消极情绪状态。 这种自杀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绝望自杀,一类是愤怒自杀。 绝望自杀: 愤怒自杀: (1)被抛弃感:如被社会组织或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被亲人抛弃(包括失去父母或子女)等。有时,未能履行社会角色也会导致被抛弃感。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感到被整个社会抛弃。 (2)受到反对和限制:如丧失自由; (3)请求被拒绝; (4)自己的行为、心情、想法等不被了解。 2.从精神疾病角度,抑郁、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可能是诱因 抑郁发作。 抑郁被认为是评估自杀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类因抑郁引发的自杀有心理和生化因素,自杀者并非自愿死亡,但又受疾病困扰,无力自救。 2.因精神症状引发自杀。 比如,一个人以为同学在笑他,而实际上没有人笑他,于是就跳楼自杀,这是幻觉自杀;再比如,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命令他跳楼,他就必须跳下去,这是幻觉自杀。 02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怎样提供帮助? 孩子们摆脱心中的痛苦了吗? 1. 危机迹象初现,应紧急寻求心理危机干预帮助 当面对青少年突发心理危机时,需要提高警惕,及时核实自杀倾向的准确性、可能的表现形式和真实性,并尽快寻求心理危机专家的心理干预。 2、家长应采取行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亲子沟通能力,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1、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做起,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尊重和引导,陪伴和帮助孩子成长。 用心聆听。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不要只是让父母说,孩子听。 爱与陪伴。多和孩子沟通,让他知道你有多爱他。不要在公共场合责骂孩子,不要总是抱怨他的成绩,剥夺他的爱好……爱孩子,请给他足够的爱与尊重; 共同参与。尽量寻找自己和孩子都喜欢的事物,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也想探索成人的世界,参与其中。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尊重孩子的主导地位,听取他的意见,尽量达成共识。在参与过程中,尊重与引导要并举,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孩子。 2、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强化孩子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关系。其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是最好的选择。 3、学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沟通时,家长要保持冷静,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在关心和同理心方面要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尤其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避免踩到他们的“雷区”。 4、重新定位,减轻心理负担。对于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适当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期望,重新定位,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必要时可以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进行调整。 5、通过拨打心理健康服务热线96008,或关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公众号,可以及时了解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及早发现潜在心理问题。 6.及时向心理健康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在日常交往中,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进行专业的干预治疗,积极主动的寻求针对这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1)不愿与人交流,对家人、同学、朋友保持沉默,性格孤僻; (2)突然烦躁、愤怒和抑郁,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 (3)出现自残行为,甚至自杀倾向时; (4)反对父母、老师等异常行为; (5)精神混乱,毫无事实根据的恐惧,内疚,麻木,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晚上睡眠质量差等。 (6)无法应付日常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不佳,甚至厌恶学习。 (7)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儿童,家长应定期陪同孩子就诊,了解孩子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 (3)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护理,动态关注重点群体,避免“过度”标签化。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强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专题教育。 2.动态关注高危人群,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将抑郁筛查纳入心理健康体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3.评估环境安全性,选择合适的谈话环境。 4. 使用积极、鼓励的谈话技巧。 5.加强家长与学校双向联动机制。双方应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联动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有效解决问题。 6、帮助康复返校学生重新适应学习。当学生因病情好转返校时,学校会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很好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避免被“过度”贴上标签、被边缘化。 7.建立学校与医院转诊绿色通道,确保其尽快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 (4)儿童青少年要勇于面对并学会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寻求专业帮助。尽快寻求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的专业帮助。 2、与家人、朋友倾诉,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获得理解你的家人、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3、把能唤起快乐回忆的物品放在显眼的地方,把标志着你优点的物品放在显眼的地方,以增强自信心。 4、转移注意力,寻找快乐的源泉:比如通过运动、听音乐、享受美味的食物、与人交流等。 5、通过专业、正规心理健康机构的网站、公众号、应用程序等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