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校园霸凌心理咨询|校园霸凌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其的影响时间:2024-08-25 11:07 202校园心理学2017年6月第15卷第3期生活周刊2017年6月第15卷第3期···社会心理学·校园霸凌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廖文娟台湾教育部对“校园霸凌”()的定义是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霸凌“指学生长期、反复地受到一个或多个同学的欺凌或骚扰,或有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四种:宽容型、纵容型、权威型、民主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可能培养出不同的社会类型人。宽容型的学生可能会遭遇痛苦的处境[1]。”校园霸凌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使我们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如果放任不管,我们的孩子可能变得任性、敏感,缺乏对教育和社会的重新审视。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责任感的缺失;溺爱型或“尿布型”的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什么都替孩子做,总是屈从于孩子的要求。孩子可能变得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又称“暴君型”的父母视孩子为附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他们。攻击性行为()是指“违反主流社会规范,故意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的心理或生理状态,扰乱交流。有的可能埋下了“暴政”的种子;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有其他的目标[2]。 攻击行为包括反社会攻击行为,以及被认可的社会攻击行为。校园欺凌是乐观的、善于社交的,反社会攻击是校园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放纵、纵容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助长欺凌行为。“暴力是故意使用身体力量或权力对自己、他人或群体进行攻击。放纵的孩子可能缺乏父母的关爱,很难体验到爱,更容易受到身体或社会的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伤害、死亡,或受到不良社会潮流的影响,通过欺凌他人找到存在感;放纵的孩子可能遭受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利益被剥夺[3]。”“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情境中,儿童通过欺凌他人寻求发展而产生的暴力攻击行为[4]。校园欺凌是学生展示独立性的机会,通常父母会为他们的错误承担责任。自然是肆无忌惮的暴力行为。它具有欺凌弱者、长期重复、故意、造成伤害和恐惧等特点。对于人们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专制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培养出霸凌者。性格比较内向、胆小、朋友少的孩子,可能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 1.1从本能与惯习理论解释: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存本能使人寻求食物、建造房屋等,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有些父母本身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遇到危险、威胁时,会进行攻击和自卫。死亡本能促使人毁灭生命,向内指向时,会折磨、急功近利,在处理事情时,会崇尚自私、暴力。越轨行为必然会把暴力传递给孩子,向外指向时,会攻击、伤害他人。死亡本能被弗洛伊德用来解释人的攻击行为。还有一些离婚家庭、家庭“战争”、家庭暴力、棍棒教育等,也被弗洛伊德用来解释人的攻击行为。习性学家洛伦兹认为,物种会造就孩子的攻击性人格,他们有适应环境的本能,也有攻击的本能。他们在族群间是“竞争性的”,在不同族群间是“掠夺性的”。这种攻击行为是为了占据社会影响力,拥有资源,以维持生态和社会的平衡。社会影响力是指:“在社会力量的影响下,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2] 207。”属于社会影响力研究的范畴。1.2从社会背景进行解释:“挫折—攻击理论”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对攻击行为的解释主要有“从众”、“服从”、“社会促进”、“社会退化”、“模仿”、“攻击行为的隐性解释”,并认为“人们的攻击行为是由于个体挫折”、“非人格化”、“社会感染”等。 校园欺凌现象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2] 190.当个体遭受挫折,又不能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对象时,可能会对另一个目标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叫“安置”,也就是俗称的找“替罪羊”。替罪羊通常比较弱,与同龄人交往,这时候他们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具有特定的特征。因此,我们看到在学校里胆小内向的同学,要么互相吸引,要么互相排斥,要么互相无视。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不善于社交,或者长相或行为特殊而被别人排斥的学生,总是成为一些同学喜爱的对象,一些同学排斥和拒绝的对象,一些同学欺负的对象,被忽视和冷落的对象。学生不想被排斥,不想成为群体中的异类。此外,校园欺凌也可以从社会学习和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解释,毕竟融入大群体是一个人保护自己的本能。因此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需要保持被接受的同伴关系,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一部分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或看到校园欺凌不敢发声,或被欺凌忍气吞声。 教师和家长对此应有所了解。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是否发生欺凌行为:社会学习与模仿: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复杂的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习得主要是通过间接学习和直接经验,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模仿。儿童青少年尚处于人格形成期,情感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辨别能力有限,价值观容易扭曲,因此要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刻影响,注意同龄人、教师、家庭成员、影视媒体、网络空间、文化刊物等日常行为示范,尊重和关爱孩子。特别是近年来,暴力、色情等已成为校园安全的严重威胁。4.3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校园欺凌严重危害校园安全,影响图像、游戏、刊物等的猖獗传播。儿童青少年模仿电影、游戏、动画片的情节。学校需要加强道德教育。 ① 认识校园欺凌及其危害。伤害案例很多。暴力色情图片、游戏和出版物扭曲人格并犯罪。教导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②③ 因此,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4.4完善校园欺凌心理干预机制: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大多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心理咨询室与自身内部规范不一致,不符合学生对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使一些普通的反社会行为学生不会去做[2]226。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很常见,是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面对校园欺凌,学校也应该聘请心理咨询。比如,游行示威时发生的抢砸事件,就与群体认同有关,其发生的原因与群体认同有关。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匿名、责任分散、自我意识下降等课程。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我们经常看到参与者聚集在一起,比如围观、拍照,或者主动欺凌。当我们严厉批评学生的冷漠和无知时,我们也会参考文献[]匿名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辅导与惩戒新思维[]:因为我们看到非人格化在其中的作用。 1.DB/OL。如何对校园欺凌说“不”/p-.html,2012-08-18。[]乐国安,社会心理学教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校园欺凌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它对被欺凌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导致焦虑、社交恐惧、胆怯、自卑等情绪,还可能使施暴者形成反社会人格,严重者甚至会形成违法犯罪行为,还会破坏家庭和谐,危害校园安全,为社会犯罪提供温床。[]刘晓玲,张波,校园暴力的社会心理学视角[]遵义师范学院,2007:6。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要坚决说“不”,这需要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