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青少年叛逆心理咨询|父母如何放下执念,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揭秘3道关键坎时间:2025-01-06 11:12 随着学年的临近,许多儿童青少年的咨询案件陆续来到咨询室。 经过仔细讨论,我发现—— 很多孩子的身心出现问题,并不是因为父母忽视,而是因为他们的疏忽。 就是因为父母太想照顾孩子,希望孩子变得更好。 为了防止孩子出轨,有的家长几乎每天都看管孩子,为孩子的事情操心。 但这种情况发生得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出现问题。 因为身心健康的孩子不是由父母控制的,而是成长的。 这个过程需要父母经历三个关卡。 当然,这里所说的“驼峰”并不是指克服困难、克服障碍;而是指克服困难、克服障碍。 相反,它需要父母脱下盔甲,放下执念,轻装上阵。 具体的三个障碍是什么?请看今天的文章。 01 放弃共生 所谓共生,就是父母和孩子像藤蔓一样缠绕在一起,缺乏明确的界限。 苏女士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悉心照顾两个女儿。 以日常生活中的吃饭、喝水、拉肚子为例—— 小女儿4岁多了,每顿饭都是她喂; 大女儿5岁多了,每次上厕所都是她搀扶。 两个女儿都是正常的孩子,没有任何身体或精神缺陷。 “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做呢?”我问苏女士。 “他们自己做不到,他们吃得很慢,而且他们不能把屁股擦干净,”她回答道。 事实上,当大女儿刚进入幼儿园时,老师就注意到她过度依赖成人照顾。 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提醒苏女士,女儿缺乏如厕训练,习惯性尿裤子。 当时,苏女士羞愧难当,认为老师是在批评她不是一个好母亲,不能教育好孩子。 为了避免羞耻,她与老师争论,指责他在照顾孩子方面做得不够。 最后,老师只能在苏女士的要求下,专门照顾女儿如厕。 结果2年多过去了,女儿还是没有学会独立上厕所。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时,可能都会有类似苏女士的“共生心态”: 分不清“我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 为孩子照顾好大事、小事,并为他们承担责任。 当然,不一定体现在孩子的吃喝拉撒上,也可能在其他方面经历,比如学习、就业等。 其结果是,孩子从吃饭、起居到选择职业、择偶等方面过度依赖父母的帮助,无法真正独立。 放开共生是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第一道坎”。 一般来说,六个月前的宝宝是极其虚弱无助的,吃、喝、睡、玩等基本需求都需要妈妈来满足。他们必须和母亲住在一起。这是一种“正常的共生”。 经过这个阶段,孩子就会逐渐养成独立的意志和行动—— 比如,他们的身体会开始脱离成人的怀抱,会向外攀爬去探索、抓取物体等。 当孩子对某件事表达出自己的独立意志时,就是他试图挣脱共生,走向独立的时候。 这个时候大人要做的不是立刻把孩子抱回自己的怀里,而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帮助孩子探索、爬行、学会站起来…… 在颠簸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培养独立行走的能力。 当孩子们学习吃饭和如厕训练时也是如此。 当孩子表达出想要自己做某事的意愿时,比如推开父母试图帮忙的手,大喊自己要自己做,这就是大人放手的最佳时机。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但不能越界去承担对孩子的责任。 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正如苏女士担心的那样。孩子吃东西很慢,屁股也擦不干净。之后,成年人可能会花时间和精力来收拾残局。 但这只是暂时的。 孩子会在试错中获得经验,在试错中学会做好事。 02 放开控制 控制是指父母严格控制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日常生活。 我的邻居李阿姨是一名初中老师。 面对女儿妮妮,她要求严格,追求纪律、规范、整洁。 从吃饭、睡觉到学习、交友,她都要求女儿遵守她的规矩,如果违反就会惩罚她。 比如,她规定女儿买零食只能买面包、水果等健康食品。 有一次,妮妮买了一包辣条,被她发现了。 结果,她不仅没收了辣条,还没收了女儿所有的零用钱。 由于害怕母亲的权威,女儿学会了“听话”。 后来,妮妮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离开了妈妈的全程监管,突然失控了: 她用妈妈给她的生活费买了一箱又一箱的垃圾食品当晚饭吃。 结果,他患上了急性胃肠炎,被送往医院。 当李阿姨再次像小时候那样惩罚女儿时,却没有效果。 因为女儿会反过来威胁她:“你不给我零用钱,我就退学!” 李阿姨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好女儿”怎么突然就变了。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时可能会面临和李阿姨一样的困境: 这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变得叛逆,处处与父母作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也不难理解—— 很多时候,孩子的突然失控,源于父母早期的“过度控制”。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一切都井然有序,没有意外。 所以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控制孩子,要求他们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成长。 就像李阿姨一样,她希望孩子健康,禁止女儿吃垃圾食品。 她的意图是好的。 不幸的是,生活本身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失控随处可见。 事实上,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时,就会失去控制。 通过严格的禁止,可以暂时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扼杀孩子做某事的欲望。 相反,越是禁止,孩子被压抑的欲望就越强烈,想做某事的欲望就越强烈。 一旦失去控制,孩子很容易失控。 这时,学会放开控制,就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第二道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独自一人,不理睬他们; 相反,这意味着父母保留必要的家庭管理权,同时将部分选择权归还给孩子。 比如我们可以规定每周给孩子多少零用钱,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花。 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薯片 - 我们不能剥夺他吃薯片的权利,但我们可以将数量设定在合理的范围内: “你可以每周吃一袋薯片,然后你可以决定如何以及何时吃它。” 放开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但不要过度溺爱。 这样,孩子就能愉快地适应规则,并在规则内培养自律能力。 03 放弃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指凡事追求完美,不容忍任何瑕疵或错误。 张女士是一位习惯于追求卓越、追求卓越的成功企业家。 她在抚养孩子时也是如此,希望孩子凡事都能做到最好。 每当孩子做一件事,无论做得多好,张女士的“火眼金睛”总能发现其中的缺点并批评。 有一次,儿子参加学校书法比赛,获得一等奖。他高兴地把证书带回家。 但张女士在班级群发布的照片??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有几个标点符号写得不够工整。 她立即??指出儿子的问题,批评纠正,并告诫儿子“细节决定成败”。 刹那间,儿子的情绪从高涨跌落到低谷,从得意跌落到沮丧。 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儿子逐渐养成了“强迫性习惯”: 每写一个字都要反复擦写、修改,直到写得工整为止;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考虑和检查,直到完美为止。 这样的习惯确实能让他在小学时期的许多考试和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 然而,到了初中,儿子开始觉得学习困难,成绩下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为了追求完美,他每次考试都会在某一道题上停留很长时间,确保自己得到完美答案后,再进入下一道题。 结果是:时间到了,问题却没有做完。 儿子心里也知道自己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但又忍不住又无法改变。 后来到了高中,学习量剧增,他跟不上,成绩直线下降。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像张女士一样有完美主义的梦想: 我希望凡事尽力而为,不犯任何错误。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这样的情结会阻碍我们与现实同步,而代价可能正在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为现实中,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什么是没有漏洞的。 当父母严格要求孩子凡事都做到完美时,就等于给孩子设定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 在反复的负面反馈中,孩子会不断经历挫败感和怀疑自己。 就像张女士一样,她不能容忍儿子有丝毫瑕疵; 代价是儿子养成了强迫性的习惯,耽误了学习效率。 放下完美主义,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的孩子,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第三道坎”。 了解现实世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容忍孩子偶尔犯的错误,就等于告诉孩子: 犯错是难免的,一件事做到60%就够了; 接受孩子成长的试错就等于告诉孩子: 勇敢去探索人生,不要在意结果,经历就是成长。 这样,孩子就能放下自恋的束缚,从容地跟随自己的节奏,勇敢地探索世界。 04 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养育孩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我们可以赋予孩子生命,但我们无法决定他们的命运。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全力以赴。 放弃共生,将自己与孩子分开; 放下控制,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放弃完美主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不得不面对孩子不听话、做错事的时刻。 但只要我们愿意,孩子们就能以各种方式给我们带来惊喜—— 他们将挣脱我们共生的束缚,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超越我们,成长为他理想的形态。 这将是一件多么宝贵的事情啊! - 结尾 - 来源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吴志红(ID:),微博:@武志红。吴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现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等10个城市开设。 作者|田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市心脏协会三级心理咨询,自我心理学长期学员。 协调员|周彩丽、贾佳宁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 新媒体投稿邮箱: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