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青少年抑郁心理咨询|成都 49 中学生坠亡事件细节公开:自杀背后的重度抑郁发作时间:2024-07-06 11:05 01、 备受热议的“成都49名中学生坠楼身亡”事件,终于有了更多细节被曝光。今天(5月13日)上午,新华社、红星新闻等主流媒体对事件经过进行了梳理,解答了公众的诸多疑问。 据了解,坠楼身亡的学生小林确实是自杀身亡。据其同学介绍,小林在校期间,有时性格内向、孤僻,经常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用刀自残,身上留下划痕,曾在QQ聊天中表示想“跳下去,逃避一切烦恼”。 坠楼身亡后,警方在小林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一张写给一名女孩的纸条,上面写着“最近我几乎每周哭三次,跑到屋顶上,割腕……” 可以肯定的是,小林自杀前曾患过严重的抑郁症,并且长期有过自杀的念头。 小琳死亡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但同时,小林的老师表示,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常,进入高中时的心理评估显示他“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学习成绩优异。小林的室友也表示,他的情绪时好时坏,心情好的时候会开玩笑。 小林父母称,孩子平时性格开朗开朗,回家也会和父母有说有笑,懂事自信,计划周全。事发当天,他和妈妈商量好暑假去哪里玩,“之前也没发现什么异常”。 综合这些信息来看,小林虽然偶尔表现出抑郁,但情绪总体比较稳定,基本符合“微笑型”抑郁的特征,这也使得身边的大多数人未能及时察觉到他内心的变化。 当然,他的抑郁症状并不是很典型,不排除有精神科医生怀疑他有躁郁症的特征。 此外,报道还称,小林在最近一次考试中虽然全答对了,但成绩却不理想。他告诉母亲,这是因为自己“休息不够”,并安慰母亲不必担心。这说明他有明显的学习障碍,甚至可能患有考试焦虑,还可能患有长期失眠症。 02. 看到现在的消息证实了我们之前的猜测,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在临床中,我们见到大量患有抑郁和躁郁症的青少年,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或表现外向,学习成绩优异,乖巧懂事,上进心强,从小就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 但到了高中甚至初中,他们逐渐出现学习障碍、精神心理问题,患上抑郁、躁郁症,有的甚至休学、辍学,他们的经历和小林很相似。 根据我们的多学科诊疗(MDT)经验,特别是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记忆修复的实践,该类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其原生家庭、学校、社会,包括网络等叠加的心理创伤,长年累月积累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所致。 在小林留给同学的字条中,他提到自己“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还跑到天台割腕”。小林所说的“割腕”,其实是心理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残”、“自伤”或“自虐”,哭泣、自残是他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 自残尤其常见,因为这是许多患有抑郁或躁郁症的青少年在极度抑郁时快速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身体疼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痛苦,一些孩子看到血流出来就会感到轻松,压力暂时得到缓解。 因此,青少年自残行为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危险信号! 此外,“微笑型”抑郁患者自杀前,往往还会有相关事件充当“引爆点”,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们本就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彻底崩溃。比如考试失败、老师和家长的责骂、情感问题、同学间的人际矛盾等。 小琳自杀前有“导火索”吗?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是什么?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可能是因为最近考试不及格,也可能有其他原因,网上传他给女生留的字条可能涉及情感问题,但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即便没有明显的诱因,小林留下“我去过屋顶”的字条也说明他曾多次想过自杀,甚至可能做好了准备,选好了地点,无数次演练过自杀的过程,却迟迟下不了决心。 即便事发当天,小林依然在挣扎,向班主任请假后,来到学校的泵房,用刀疯狂自残。他此时肯定非常痛苦,但对生命的执着还残留着,他又想起自残,希望能够快速缓解压力。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其实是一种“求生行为”。 可惜,这一尝试徒劳无功,自残和流血已经无法给他带来解脱,他无法忍受极度的疼痛和折磨,最终选择了自杀。 03. 也许有读者会说,报道说小林在学校没有被老师虐待、体罚、欺负过;他和父母关系好,懂得照顾母亲的感受,母亲也信任孩子,不会给他压力。那么他叠加的心理创伤从何而来? 小林父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从未发现孩子有任何异常,反而认为孩子性格开朗,无法接受孩子突然自杀的事实。 这是整个事件最大的疑问之一,也是最值得家长关注和反思的问题。如果小琳的父母没有撒谎,说明他们真的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更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无意识的行为给孩子造成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这些创伤通常并不严重或极其恶劣,也并非家长有意为之,而是由于严重缺乏心理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不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而无意间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比如,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想要倾诉时,却遭到父母的忽视甚至否定;当孩子出现自残行为时,又遭到父母的斥责,指责孩子“内心脆弱”、不爱护自己的身体,辜负了父母的心血。 或者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采取了高压、“鸡毛蒜皮”的教育方式;父母之间出现矛盾冲突,经常吵架;父母经常抱怨社会、谈论职场勾心斗角等等。 这些日常生活中无数的“小创伤”,逐渐让孩子对父母失去真正的信任,产生心理障碍,不愿意敞开心扉。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小林自杀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但不是写给父母,而是写给一名女孩。报道并未透露纸条的全部内容,目前尚不清楚纸条上是否记载着小林对父母的遗言。 通常,青少年抑郁患者在自杀前,对父母会有三种情绪或态度。 一是愤怒和埋怨父母,责怪父母过去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这些孩子自杀一方面是为了缓解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惩罚和报复父母,“我现在要把我的生命还给你们!” 另一类是对父母有依恋之情,对此心怀愧疚的人,他们知道父母死后会遭受巨大的痛苦,但又觉得活着太痛苦,所以会在临终遗言中反复表达对父母的歉意、感激、告别。 以上两种情况,民众都容易理解,但第三种情况,却是很多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他们没有留下一句话,或者在遗嘱中没有提到父母。 这将成为逝者父母难以逾越的一道坎:自己的孩子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就没有一句话对我们说吗? 这大概是因为父母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创伤,但还没有到他们很愤怒的程度。但在他们心里,父母已经没有了多少分量,他们也失去了对亲情的执着。对他们来说,父母或许只是一个客观存在。 但人总是有情感需求的,这些青少年无法与父母形成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常常转向家庭之外,渴望从友情、爱情中获得关注,以满足心理情感需求。 也就是说,他们非常重视朋友和伴侣,一旦被朋友疏远、背叛,或者感情失败,他们就很容易失去理智,精神崩溃,做出极端行为。 小林把生命中最后一张纸条留给了女孩,这个女孩想必是他最信任、最依赖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发生过矛盾,小林是否主观地觉得自己被女孩伤害了。 但小琳的死肯定对这个女孩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希望她的家长和老师能够高度重视,引导她必要时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 而且,即使小林在高中时期没有遭受过老师的辱骂、体罚和校园欺凌,也不代表他在之前的学校里没有遭受过这样的虐待。 而且,个体在心理压力较大时,会变得敏感、多疑、自卑,即使是他人无意的言行,也可能对其造成主观伤害,在内隐记忆层面形成叠加心理创伤,导致抑郁症状。而个体往往已经忘记了具体的创伤事件。这些都是我们基于临床心理干预,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的病理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突破性发现。 04. 悲剧已经无法挽回,没有父母能够接受这样的事情,小琳的父母目前处于急性应激反应阶段,情感仍然无法接受孩子已经死亡的事实,希望亲朋好友能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但作为社会,特别是家长和学校,我们不能再拖延,必须及时从悲剧中汲取教训,作出弥补,防止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检查和抑郁筛查,对每个学生的心理检查不应该只进行一次,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小林入学时被评估为“心理健康”,但高二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学校和家长疏忽大意,缺乏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 而且,学校在对学生实施心理检查时,一定要科学、客观、严谨,认真细致地执行,绝不敷衍、敷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早识别、早发现、早干预,降低悲剧发生的风险;即使后来真的发生了意外,学校和老师也尽到了责任,才能更加从容面对。 此外,此次事件还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焦虑和恐慌,他们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出事。抑郁已经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而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隐性抑郁,叫做“微笑抑郁症”。 孩子看似好好的,阳光开朗的,却突然选择自杀,家长该如何应对、预防?!难道只是“坐以待毙”? 其实,“微笑型”抑郁虽然隐蔽性强,但也有一定的迹象,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观察和警惕: 第一,“微笑型”抑郁患者往往在深夜独处时会痛哭流涕,家长可以在这个时期多加观察,也可以根据孩子是否有泪组织、枕头泪痕等迹象进行初步判断。 其次,“微笑型”抑郁往往存在失眠症状,入睡困难,或者容易醒来,睡眠质量差,这会影响他们白天的状态和情绪,状态不好、情绪不好,就更容易产生灾难性思维,更加难以入睡,进入恶性循环。 因此,孩子经常失眠是精神心理问题的明显表现。 但很多家长听到孩子失眠,并不以为意,以为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太大,就说“别想那么多”、“压力不要那么大”之类的。 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毫无帮助,甚至可能拉大亲子之间的隔阂。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失眠症状时,一定要重视,及时解决心理根源问题,必要时可以使用副作用小的镇静剂。 第三,失眠、压力大,孩子的学习状态会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考试前紧张焦虑,成绩很可能会下降。 这些都是学习障碍的典型表现。重视学习成绩的孩子往往会非常焦虑,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但这往往无效,形成恶性循环。在反复尝试调整学习状态失败后,孩子可能内心“抑郁”,但外表仍然假装坚强。 这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缓解孩子的压力,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和学习状态。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下降而责怪孩子、给他们压力。这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孩子精神崩溃,选择自杀! 第四,如果你感觉到孩子在与你交流时总是报好消息不报坏消息,或者总是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你就要多加注意了。 不要以为孩子总是阳光、积极、有活力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有正常的情绪,有正常的学习、生活压力,但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愿意倾诉,主动寻求帮助。 因此,孩子在出现较大情绪波动时,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吐露内心的想法,是判断亲子关系是否真正亲密、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如果孩子只喜欢跟父母聊吃喝玩乐的事,真正不开心的时候却选择不跟父母说,说明父母根本就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孩子什么都跟我们说,我们关系好”,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一种表面的假象。 第五,由于“微笑型”抑郁儿童可能会在父母面前伪装自己,因此家长应主动与孩子认可的老师、朋友、同学等保持良好的关系。 大多数“微笑型”抑郁患者,无论内心多么坚强,演技多么高超,在痛苦难以独自承受时,往往会向自己信任的人吐露一些内心感受。小林在这场悲剧中就是这样,向不止一位朋友表达了自己的悲观和负面情绪。 如果小琳的父母和这些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这场悲剧很可能就不会发生。 6. 如果你发现孩子自残,你必须密切注意!自残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患者的自残行为往往是为了释放压力,这意味着他们内心的压力已经接近精神崩溃的临界点。此时家长要共情孩子,倾听孩子心声,积极引导孩子,提供更多优质的陪伴,缓解孩子的压力。 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并不理解,看到孩子自残,第一反应是害怕、恐惧、愤怒,立刻大声呵斥孩子:“你干什么!你割伤自己!你有病吗?!” 父母千万不要做这种“傻事”,孩子可能对父母还有感情,但如果否认、责怪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可能就几乎消失了,这只会加速悲剧的到来! 最后,预防青少年抑郁,包括“微笑型”抑郁的最有效手段,仍然在于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密的亲子关系。 只有孩子真正认识、信任父母,父母懂得科学的精神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才能及时扼杀心理问题的苗头;并引导孩子养成面对挫折、逆商更高的勇敢坚韧的性格,避免形成累积性心理创伤。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