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成都离家出走心理咨询 >> 成都离家出走心理咨询|16 岁大连女孩离家出走 18 天后被找到,中国流浪儿童问题引关注
详细内容

成都离家出走心理咨询|16 岁大连女孩离家出走 18 天后被找到,中国流浪儿童问题引关注

时间:2024-06-26 11:15     作者:成都心理咨询   阅读

2017年2月23日,16岁的大连女孩李欣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直到18天后,其父亲李国连才在3000多公里外的广州找到了她。

据媒体报道,李国连称,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与女儿沟通太少。“现在就算有一块金子掉在地上,我也不会去捡,我要女儿。”他称,这是一个“教训”。

李欣的故事看似已经结束,然而在现实世界的一个隐秘空间里,还有许多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像她一样,在寻找出路。

他们一方面通过离家出走来反抗父母或家人,意图与原生家庭断绝联系;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望一个温暖的家。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约有流浪儿童100万,其中半数以上是离家出走的。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美锦认为,离家出走是“青少年时期的现象”,应“以家庭为基础予以解决”。“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你(父母)在关注他,或者有时候他愿意和你聊天”,李美锦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从家到街头,青少年面临的风险更大。2017年3月23日,《赫芬顿邮报》援引美国国家贫困与无家可归儿童研究所的研究称,超过40%的无家可归青少年患有抑郁,比同龄人(29%)高出12个百分点;无家可归的青少年更频繁地考虑自杀,自杀行为是住在家里的青少年的3倍(20%对6%);近四分之一的无家可归青少年被迫与约会对象发生不情愿的性行为。

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离家出走的故事,它揭示了离家出走背后的不安、焦虑和危机。

“去别的地方住吧”

13岁那年,青海少年秦杰第一次想离家出走,因为家里管得太严。这个想法生起后,就在他的脑海里不停盘旋,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没过多久,他就把这个想法付诸实施了。

初中下学期,他找到两个比自己大一岁的校友,提出一起私奔到别处生活,另外两人“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星期一,他们在学校见面,放下书包走出学校,出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讨论去哪里,怎么走”。最后他们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决定步行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地方,直到被父亲找到,带回家。

很多离家出走的人,都觉得自己被家人抛弃了。200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秦洁的父母离婚了。

当天秦杰没有出庭,他穿着棉衣在家里玩电脑游戏,冷得大汗淋漓,浑身发抖。

他的父母因财产纠纷对簿公堂。“当然,财产中不包括我。”那天晚上,他的父亲回家告诉他,他的母亲拿走了所有的财产。“我是我爸爸唯一剩下的人。”

他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父母为争夺孩子抚养权而争吵的场面,“可我妈却这么随便,轻轻松松就把我交给了我爸。”他无法理解。

流浪在街头,秦杰经常遇见和他一样离家的人,他称他们为“同路人”。

仿佛是被惯性驱使,他多次离家出走。有时他离开家一周,有时一个月,有时一年。他的父亲会去寻找他,但他会躲起来。但大多数时候,他都会被找到,带回家,用恳切的话语劝说,而不会打他或骂他。但他就是拒绝回学校。

直到2012年参加高考,他在报名前几天与家人吵了一架,再次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家。

和秦杰一样,来自安徽的姜超也不愿意呆在一个“天天被虐待”的家里。

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父亲当着弟弟的面打骂他是“家常便饭”,他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朋友也只有一两个。“长期的打骂让我性格内向,自卑,现在依然如此。”他分析了童年生活对他的影响。

姜超的记忆很模糊,只记得一些“令人心碎的故事”:初中时,他喜欢足球,同学送了他一张巴蒂斯图塔的海报,那是他最喜欢的足球明星。

他拿着海报回家,藏在卧室里。他父亲跟着他进来,问他刚刚拿了什么。他摇了摇头。他父亲在他的房间里找了很久,说:“我找不到。你强迫我把它拿出来。”

他胆怯地从床垫下拿出海报,递给了父亲。“他打开海报,咒骂着,踢倒了我,并把海报撕成了碎片。”

姜超至今忘不了那晚的情景,“虽然我已经习惯了被打、被骂,但这件事情深深地伤害了我。”

“离家出走,去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想。15岁那年,姜超用自己攒的钱买了一个编织袋,收拾好衣服和行李,借了路费,坐上火车,来到了离家400公里外的安徽铜陵。

离家出走心理辅导_对离家出走孩子的心理疏导_成都孩子离家出走心理咨询

听着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他迷迷糊糊地到达了目的地,在同学的姐姐开的餐馆里当起了服务员。

半年后,父亲通过同学找到了他。姜超接到父亲电话时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像掉进了无底的冰窖”。虽然他嘟囔着不想回去,但父亲还是把他带回了家。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姜超在大三的时候就辍学了,随后的几年里,他在天津、合肥、徐州等城市打工,一直混迹在外,甚至春节都没有回家。

青海14岁男孩离家出走,被上海火车站执勤民警发现。澎湃新闻资料图

《无根浮萍》

在28岁的姜超眼中,夏阳是一个离家出走的“传奇人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走遍了全国。”

夏阳父母离异,没人管他,他“自作主张”,离开家几年,夏阳跑遍了河北、北京、天津、河南、江苏等13个省市。

四年前,夏阳无意中发现了百度离家出走贴吧,并很快成为贴吧最活跃的人。夏阳在离家出走贴吧发布的第一篇帖子,就是他离开江苏昆山的经历,这是他认为“最优质”的一篇。

那段时间,贴吧成了夏阳的“精神食粮”,他日日夜夜都泡在贴吧里,他的贴吧级别最高是“13级”,2012年他的评论数超过1万条。

直到有一天,夏阳发现网络上有骗子,引诱离家出走的孩子从事卖淫、非法打工等违法活动,甚至将他们贩卖到偏远的农村。

故事从虚构走向现实,2012年,一名四川女孩逃到河北,被一名男子强奸,夏阳逃到河北,陪同女孩到派出所报案。

还有一名福建14岁男孩深夜跑到江苏“投靠”,联系上男孩父母,男孩知道后半夜逃跑。夏阳带着男孩父母从江苏来到杭州,在网吧找到了男孩。

2012年,许多人找到了夏阳的家,视其为避风港。有的人安顿下来后就直接找到了工作,有的人在他租住的房子里住了几天,夏阳才把他们劝回家。“最高峰时,一间屋子里睡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男孩们都睡地上,女孩们睡床上。”其中一个男孩15岁,其他男孩17岁。

从虚拟到现实的互动,给夏阳带来了得失交织的复杂感受,“有时候心里很开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夏阳担任版主后,立即删除了所有留下个人联系方式、煽动离家出走的帖子,在论坛呆了一年多,但因“太严肃”被一些论坛管理志愿者“清理”。

另一位曾经离开论坛、现在成为“劝说员”的论坛主人秦杰也经常感到无能为力。“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被网上那些自称理解、收留他们的人所感动,然后去求助。很多悲剧都发生了。”

秦洁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6岁的东北女孩,被一个30多岁的男人骗到农村当老婆,后来女孩逃出来,向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论坛呆了很久,秦杰成了论坛里一个“经验丰富、值得信赖”的人。他把自己的论坛管理理念描述为“坚决打击群体离家出走、教唆离家出走、未成年人离家出走”。

秦杰平时会删帖、封号,但“没办法阻止他们给要离家出走的人发私信”,现在他每天要删十来条帖。

“很多人离家出走,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家庭不和睦,或许是遭受家庭暴力,又或许是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所以选择了这条最艰难的路。”秦杰分析了这些“逃亡者”的内心世界。

和秦杰一样,郑宇也是因为父母离婚而离家出走。他第一次离家出走是在初一暑假。他坐公交车到离家十多公里的地方,遇到了几个同样离家出走的孩子。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每天是怎么度过的,只记得几个孩子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满脑子都是如何度过第二天的想法。

离家五年后,郑宇在网络日记中写下了对父亲的感受:“父亲就像一座山,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一张严肃而冷酷的脸……我受伤、受委屈的时候,父亲不允许我哭。他希望我成为一个钢铁般的男人,但最后却把我变成了一个冷血的怪物。”

郑宇平日里经营着一家水果店,下班回家后,他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玩“英雄杀手”游戏上。

逃亡论坛成立于2004年,夏阳刚加入时,论坛有2000多人,如今已经发展到2万多人。在这个漆黑的空间里,大家就像大海里无根的浮萍,相互碰撞。日常生活、情感交流、游戏是讨论最多的话题。

另一个被誉为“精神驿站”、“心灵倾诉地”的网友聚集地,是“离家出走QQ群”。

对离家出走孩子的心理疏导_离家出走心理辅导_成都孩子离家出走心理咨询

这个群是郑宇在无聊孤独的时候创建的,有一段时间,他怀疑自己得了抑郁,情感冷漠麻木,就像一只刺猬,随时准备刺伤任何带着善意靠近他的人。

郑宇不愿谈及自己之前的工作,认为那是“非法经营”,后来成为他女友的女孩也是一名离家出走的女孩。

他不相信她,更确切地说,他不相信爱情。“我习惯了孤独。”他冷冷地说,“就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月,没有人说话,没有声音,整个世界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我一个人活着。”他这样描述孤独的感觉。

郑宇把QQ群和自己曾经呆过的论坛联系起来,逐渐有人加入,到现在已经有100多人了。每天都有人退群,又有新人加入。在这个“驿站”,“家”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群里的人聊情感、聊工作,却很少聊家庭。

“这里每个人的心理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在逃亡论坛,郑宇在幕后担任论坛管理员。每次听到别人的故事,他心里的伤口就被撕开。那个地方就像一个阴暗的树洞。

离家出走的儿童露宿街头。《澎湃新闻》资料照片

街道问题

2016年3月,武汉大学(深圳)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平台上线,上线后不久,就有4000多条留言涌入,其中约1000条提到离家出走,引起了所长戴英频的注意。

同样从2016年开始,武汉大学(深圳)心理研究所顾问郭爽开始对离家出走群体进行微观研究,她收集了网络上关于离家出走的新闻报道,2017年1月至3月(截至3月13日),相关新闻报道共计83篇。

据她观察,“每年春节前后,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是离家出走的典型时期。”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离家出走者的年龄,“大部分在13到15岁之间。”离家出走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指向家庭关系,“(包括)家庭背景、父母的教养方式等。”

在郭爽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很大,有的家长管得非常严,担心孩子出事,“但如果管得太严,孩子就会想挣脱。”

“父母需要成长,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素质至上的时代,很多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孩子。”戴英频认为,中国家庭关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孩子的教育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父母的问题是,不知道孩子的内心需要关注。

一个细节是,武汉大学(深圳)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平台上线后,后台统计的提问数量中,孩子与家长的比例是9比1,家长的数量远远低于孩子的数量。

戴英平就曾接触过一对夫妻,丈夫出轨妻子,夫妻情感生活不稳定,导致女儿想离家出走。“家庭关系不好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心理咨询柴淑琼接触过的几十起离家出走案例中,大部分孩子想的是逃离父母,或者报复父母。

“孩子们容易冲动地做出决定,离家出走的原因很简单。”戴英萍说。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女孩李欣,因为父亲每天三次询问她的家庭作业而离家出走。离开大连的当天下午,她登上南下的列车,经过近38个小时,抵达了“工厂林立”的广州,打算找工作。在找到工作前的头两天,她睡在地下车库里,因为“外面太冷”。

最让戴英平担心的是,这些孩子一旦走上街头,混迹于人群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危险。

去年7月,柴淑琼受托对一名受重伤的离家出走女孩进行心理援助。女孩未满16岁,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途中遭不法分子恶意伤害。近9个月来,柴淑琼联系女孩30余次,但女孩拒绝回家。

美国《麦金尼-文托无家可归者援助法案》将“无家可归的儿童和青少年”定义为“缺乏固定、规律和充足的夜间庇护所的人”。20世纪70年代,该国通过了《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为这些青少年提供紧急庇护以及食物、衣物、心理咨询等援助服务。

柴树琼说,在国外,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可以被第三方寄养,但在中国,“这种情况父母不承担责任,政府也不能接受”。

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梅锦看来,离家出走是“青春期的现象”。“进入中学,就开始长大,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自由。”李梅锦长期从事犯罪心理、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认为“解决问题要以家庭为基础”。

“比如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和孩子沟通,平等对待,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式的。”李梅锦建议,当孩子遇到一些困难时,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关注他,或者有时候他愿意和你聊天。”

我希望我的家温暖、幸福。

“回家吧,故事结束了”

成都孩子离家出走心理咨询_对离家出走孩子的心理疏导_离家出走心理辅导

夏阳说,自己15岁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想开一家网吧,后来他觉得梦想都是空的。

2012年后,夏阳又在广州开始了“流浪生活”,摆地摊卖T恤、拖鞋、耳环、毛巾、内衣、衣服等,哪里有市场他就去哪里,抢到好摊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平时他没有固定住所,在网上买了一张折叠床,走到哪里就睡到哪里,公园、加油站、菜市场等。

在外“漂泊”时,夏阳最想念的就是爷爷奶奶。今年3月22日凌晨,夏阳骑着装满毛巾的三轮车从广州河源市出发,打算骑行700多公里回到江西抚州老家。“以前年少无知,现在懂得打工赚钱了。”他说。

几年后,离家出走成了姜超最大的遗憾,“我本来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大学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两年,他每逢过年都会回一次家,但总是不愿意久留,“在家呆太久的话,肯定会跟爸爸吵架的。”

姜超和父亲之间唯一温暖的记忆,是冬天回家冻得瑟瑟发抖,父亲脱下外套给他。“我记得很多事,总有一天我会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至于以前的打骂,我会慢慢淡去,努力忘记。”他在日记里写道。

不久前,姜潮辞去了在江苏徐州卖啤酒的工作,准备出去旅游两天再回家乡接受家人的安排结婚生子。“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应该回归正常轨道,所以我的故事就此结束。”

柴树琼的烦恼并没有结束。

前几天,离家出走的女孩联系了她,柴某劝她回家,但女孩不敢回家面对父母,“如果有一天她不联系我,说明她真的对这个世界绝望了。”

每天起床后、睡觉前,23岁的郑宇都会在出门在外的群里发“早安”、“晚安”,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他离家出走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最让他后悔的是,他直到很久以后,还在逃亡时,才知道奶奶去世的消息。

如今,郑宇偶尔会上论坛看看别人的故事,想想自己,心里也挺难受的。如果看到群里有人抱怨,他也会忍不住担心。“如果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他们有没有想过,别人的父母比自己的父母更优秀?”

与郑宇同龄的秦杰正在努力与父母和解。

最后一次离家出走,他去了离家800公里的城市,找了份兼职挣钱。2013年8月10日,也就是他生日的前一天,他被警方带进了看守所。

一年后,秦杰被释放,在狱警的陪同下,他走出了高墙和铁网,那时,他抬头望向天空,天空比高墙里面更蓝、更广阔,没有被铁网分割成豆腐块。

那天,父母来看守所接他的时候,他笑着说:“没事的。”“那就这样吧,我要回家了。”

(本文人物秦杰、夏阳、姜超、郑宇均为化名)

附录:美国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部分内容

该法案主要包括三项救助计划,分别是基础中心计划、生活转变计划和街道发展计划。

(一)基础中心计划为18岁以下无家可归儿童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1)以寄宿家庭、团体之家或受监管公寓的形式提供最多14天的临时住所;(2)提供食物和衣物;(3)为个人、团体和家庭提供心理咨询;(4)医疗转诊;(5)帮助无家可归儿童与家人团聚;(5)在必要时为无家可归儿童提供替代性的生活安排;(6)在无家可归儿童离开收容所后提供后续服务。此外,基础中心计划还为有离家出走风险或有离家出走历史的儿童提供临时住所,并为18至21岁的无家可归青少年提供适当的服务。

(二)人生过渡计划:年满16、18岁的流浪儿童往往因年龄限制无法继续接受福利机构的帮助,又缺乏生活技能和社会资源,只能再次流浪,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针对这一问题,人生过渡计划将帮助年龄上限延长至21岁,帮助年龄较大的儿童过渡到成年。

人生转型计划的服务包括:(1)安全稳定的住宿和膳食;(2)基本生活技能培训,如消费者及金融教育、信贷运用、家务、膳食准备和育儿技能;(3)人际交往技能培训,如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力、决策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4)教育机会,如为普通教育考试(GED)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培训;(5)就业培训与服务,如职业咨询和工作推荐;(6)针对青少年药物滥用的教育、信息传播和咨询服务;(7)心理健康护理,包括个人和团体咨询;(8)身体健康护理,包括常规身体检查、健康状况评估和紧急治疗。

(三)街头外展计划向受到剥削、性虐待或面临上述情况风险的流浪儿童提供援助,目标是帮助他们脱离街头,得到适当的生活安排。受资助的组织可直接提供服务,或与??其他组织特别是儿童保护组织合作提供服务。服务包括:(1)街头教育与宣传;(2)紧急庇护;(3)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援助;(4)治疗与辅导服务;(5)预防与教育活动;(6)提供救援信息;(7)危机干预;(8)后续支持与服务。

(来源:《美国离家出走及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评析》,《当代青少年研究》2012年第315期)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 电话直呼

    • 19113215764
    • 19113215764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