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离家出走心理咨询|青少年自杀之殇:多因素导致的社会难题,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作者: 成都心理咨询 2024-09-03 11:04

◆ ◆ ◆◆

 

青少年自杀的悲剧

 

——奥利维尔·杜维尔先生访谈(下)

 

◆ ◆ ◆◆

 

四川离家出走_成都离家出走心理咨询医院_成都离家出走民宿

 

指导

 

语言

 

根据医院2012年公布的数据,自杀是全球15-29岁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大死亡原因。中心的医生深知青少年抑郁焦虑、自残、自杀等症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遍存在,社会上频频报道青少年自杀事件,甚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一种痛心。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青少年因无法忍受孤独而自杀呢?法国分析家多尔托认为“最好与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开诚布公地谈论死亡和他们周围的人。”

 

青少年自杀是公认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多种多样。让我们来听听心理分析学家、人类学家杜威尔先生的看法。

 

关于杜维尔先生

 

巴黎第十大学和巴黎第七大学临床心理学家,巴黎第十三大学心理学家,雷恩第二大学客座教授(病理心理学),笛卡尔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学家,雅克·拉康和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学生。“分析空间”协会和法国人类学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发展和跨文化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研究领域: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临床人类学和精神分析;青少年(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之间的联系,精神分析的历史)。自2004年以来,他一直活跃于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医学和社会研究中心。

 

成都离家出走民宿_成都离家出走心理咨询医院_四川离家出走

 

在学校接待青少年来访时,我们经常会碰到有自杀想法的学生:有时候他们的话语让人感觉歇斯底里,就是用自杀的想法吓唬你,以此来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有时候你会听到他们抑郁,他们从小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不满,逃避到自己的理想世界(幻想或者书中描述)里。这时候死亡对他们就有很大吸引力。你对这两位怎么看?两类案件会如何不同的处理?

 

你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这中间,很复杂,我想简单说成这样:“青少年为什么会想要自毁?”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共情这个概念来自人本主义学派,后来也影响了精神分析的各个流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共情指为咨询师能够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体会对方的处境和感受,但不太适合杜威尔先生这里所说的成熟人格特质,这在精神分析界也逐渐成为共识。缺乏这种能力的青少年可能缺乏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回应,不太会为自己担心,对惩罚不太敏感,对笑声和积极刺激不太敏感,缺乏社会联系,取悦他人的欲望低[1]),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交叉,很多年轻人不想活了。有些人很幸运,遇到了能让他们坚持下去的人和事,这与歇斯底里无关。

 

青少年通常的解决方法是被爱,尤其是男孩。这不是一个和女孩约会的问题,而是一个实现他想象中的自我的问题。许多青少年为此而寻找极端组织。寻找被爱和被支持的感觉。当我们有身份时,当我们被爱或想象被某人爱时,我们停止自杀的想法。当一个青少年想要自我毁灭时,他试图摧毁的是什么?青少年有理由相信,他并不想摧毁自己的生活,他想超越或克服一些东西来达到正常状态,但他做不到。当这一点无法实现时,他就会有自杀的念头。

 

我们不能用拉康思考青少年自杀的同样方式去思考青少年自杀,这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引入一些别的东西。拉康的实践更多的是针对成年人,很少针对青少年。我相信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多尔托对待儿童的方式。2006年在成都有一个关于多尔托的研讨会,我和多尔托以及莫娜·诺尼(编者注:精神分析学家)就治疗青少年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拉康的很多观点对于成年人来说非常正确,但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并不完全正确。对拉康来说,成年人的自杀是为了克服障碍,在最绝望的情况下自杀,他们中的一些人是为了荣誉而自杀。青少年则完全不同,他们不是为了荣誉而自杀,而是因为他们在问题面前被困住了。 (编者注:或许是存在文化差异,在日本,一直有荣誉死亡的传统,其中也包括青少年自杀。) 要理解青少年自杀,我们必须理解青少年的超越性,以及是什么让他们能够走出青少年。

 

关于青少年自杀的一些误解可能会阻碍我们的临床实践。

 

第一个误解是,这是歇斯底里的表现(编者注:当我们说青少年自杀是假的、欺骗性的时,我们需要极其谨慎。自杀的想法、计划和实施都是需要有人来解释的表达),但事实并非如此。青少年这样做的方式是离家出走,而不是自杀。人们说他们是歇斯底里,但实际上他们是以这种方式寻求爱和关注,因为他们的父母爱他们的方式不是他们想要的方式。就像今天早上所说的那样(编者注:在研讨会上),他的父母像爱孩子一样爱他,但他却希望被当作成年人一样爱。青少年经常自杀是为了让父母“消失”。这是对父母和他们的要求说不。他不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是希望父母不要以这种方式关注他。 (编者注:比如有些家长跟孩子只谈学习、成绩,这是他们关注孩子的唯一方式,至于孩子的情感、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等,则并不关注。很明显,每个青少年都希望父母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个体来对待。)分析师要做的,就是让家长不再黏着孩子,希望他们能独立一点,更希望他们分开,离得远一点。

 

还有一个需要区分的观点是,青少年的自杀想法是被困在幻想中。如果我们这样说,就是在把幻想与现实对立起来。如果我们是拉康主义者,就不会把幻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现实的对立面,因为拉康讲了三个维度,现实、符号、想象(编者注:关于三境界理论,请参考《拉康导论》,肖恩·霍默著,李新宇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在拉康的理论中,符号境界可以平复想象境界。想象境界就是把你放在镜子里,符号就是通过语言来概括、整理。简单来说,想象就是在他人凝视下的身体。现实的身体是冲动的身体,符号身体是用语言表达的身体,想象的身体就是镜子里的身体。在想象中有理想的自我,在现实中有他的冲动,他的性冲动,在符号中有他的表达。三界结构刻画了主体,社会的外部现实对我们有很多要求,青少年懂得对这些要求说不。青少年对外界的要求不做出反应,他们拒绝,但是会通过游戏来回应。在游戏中,我们的想象世界和符号世界有点混乱。在精神疾病的案例中,青少年的冲动是主体遇到外部要求,这些要求来自社会、父母和异性。男孩子越玩游戏,就越会被游戏吸引。你学的越多,就越不懂得如何和女孩子相处。你的父母会要求你去上学,融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同学,尤其是异性。现在有两种很普遍的倾向:一种是青少年看不到男人和女人(中性化),另一种倾向是极端的,有的男生变得肌肉发达,很有男人味,有的女生整容变得更有女人味。沉迷电子游戏的问题在于冲动的轨迹。客体小A就像神的化身一样进行交流。(在游戏里)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让人出现或消失。但是他者不会消失。父母和社会不会因为按了个按钮就消失。如果主体的冲动通过客体a来实现,他的符号世界和想象世界就会混淆。它变成了想象世界。这就是我理解的想象世界中的歇斯底里封闭。但它造成的影响是现实肉体无法用语言表达,进而产生很多现实肉体问题,比如厌食症、暴食症、失眠症、身份认同障碍等。自杀要么是主动想要让现实肉体“消失”,要么是想要让别人“消失”,这就导致抑郁:我在别人眼里没有价值,所以我要自我毁灭。他会觉得自我毁灭会影响、影响别人,并不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

 

成都离家出走民宿_四川离家出走_成都离家出走心理咨询医院

 

笔记

 

[1] 格林:从发展视角对共情的几点思考,新力成心理学微信公众号,

 

,2017年。

 

(注:特别感谢本次采访的翻译舒昱婷女士,采访当天晚上,她已经陪杜维尔先生在成都游览了一整天的景点,但她还是不辞辛劳为我们担任翻译,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她耐心温柔,翻译清晰,感谢昱婷对学堂的大力支持!)

 

后退

 

记住

 

青少年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脱离父母,获得独立。温尼科特认为,青少年的成长意味着“取代父母”,而这“只有通过成年人的尸体才能实现”。如果父母和成年人之间没有足够的理解,也没有足够的稳定来“容纳”孩子身上的这种攻击性,他们就会感到绝望。有很多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的头号共同因素就是家庭关系受损。因此,法国分析家多尔托说:“如果他最终相信没有人关心他的消失,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人真正爱他、指出他生命的价值,那么一段时间后,他就会幻想自杀。”自杀的想法或行为其实是青少年的一种追寻和寻找:寻求安全的支持,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必要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青少年寻找第三方的倾听者和对话者,打破亲子之间“一对一”的僵局。

 

敬请期待下一期《德维尔访谈之三:中国印象、鲁迅与精神分析在中国的本土化》。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