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亲子关系心理咨询|18 岁女大学生亲子关系紧张,认知疗法能否化解?时间:2024-07-29 11:21 就诊次数:6 咨询费:1800元 案件类别:亲子关系 使用的技术:认知疗法 案情摘要: 委托人为某女性,18岁,某理工学院大一学生,身高163cm,有一个弟弟。父亲是农民工,母亲是家庭主妇,弟弟是一名中学生,与父亲关系紧张。 咨询流程: 第一次咨询:辅导员观察到学生表情严肃,头发遮住脸,心情不开心。在给来访者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注意事项和保密原则后,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玩起了沙盘游戏。在摆放沙盘的过程中,学生比较谨慎,非常小心地在沙盘上摆放道具。整个过程中,与辅导员几乎没有眼神交流,学生不到十五分钟就完成了沙盘。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辅导员拍下沙盘照片存档,并让来访者讲解自己的沙盘。来访者解释说,沙盘的布局是根据他向往的生活来安排的,希望未来的生活有沙滩、有大海、有音乐、有阳光、有绿色生机。当辅导员问到来访者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时,学生突然蹲下来哭了起来。整个过程,辅导员并没有直接介入。 他像她一样蹲下来,递给她纸巾,安慰她。哭了大约二十分钟后,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坐下。 等到当事人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她开始讲起自己感觉非常痛苦和抑郁。她从高二开始就一直强迫自己学习,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但父母要她做的事情。她觉得每天吃饭、睡觉、学习,自己很累,不想去上课,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她害怕别人理解她,觉得自己内心很黑暗,认为自己是个坏人。当事人特别提到,她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而活。当问到当事人和父母的关系时,当事人直接回答“很糟糕”,几乎是没有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考虑到咨询时间,第一次咨询并没有深入了解当事人和父母的关系。 第二次咨询:在谈及来访者与父母的关系时,来访者提到自己在高一的时候成绩优异,但是从高二开始情绪就一直下滑(来访者也说不出原因)。当她向父母(尤其是父亲)解释自己的情绪状态时,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理解和安慰,而只是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同时,成绩的下滑让来访者更加恐慌,她提到“成绩不好以后的生活肯定很糟糕”。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强迫自己完成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当时未解决的心理压力一直在积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来访者从高中开始就出现抑郁的症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学期间。 第四次咨询:经过前三次咨询,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了信任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想法,以及来访者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咨询师决定对其童年经历进行深入分析。来访者此前曾提到自己接受过心理咨询。以此话题为线索,咨询师主动要求来访者详细讲述那次心理咨询的情况。一开始,来访者说自己所谓的“心理咨询”是在高中时,向一位喜欢心理学的女物理老师吐露心声,但并未说出具体内容。而且,咨询师观察到,当来访者提到这个话题时,他原本放松的情绪变得紧张而拘谨。在进一步引导来访者放松情绪后,来访者向咨询师提到自己曾找到物理老师谈起一件发生在自己6岁左右的事件。 让她“难以启齿”的是,六岁时,当事人与同村男孩A玩过家家游戏。过程中,两人赤身裸体,并有肢体接触(当事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几个月后,当事人主动找到读高中的表妹,提出要和表妹玩过家家游戏,脱掉衣服坐在表妹腿上;直到当事人有了性意识,她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咨询师问及,很多人小时候玩过家家游戏,孩子并不明白这些意味着什么,用道德去束缚自己只会给自己增加压力。当事人称,自己从小没有从父母那里学过任何生理知识,也没有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她唯一记得清楚的是,父亲从小就“教育”她,女孩子要洁身自好,注意贞洁。 在她有了性别意识之后,父母带给她的这个思想包袱就深深地压在了她的心里。案主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无意间从弟弟口中听说男孩A跟别的女孩玩过家家游戏,她立刻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之中。案主说,除了高中物理老师,她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这个心结。她不会跟家人说这件事,她觉得这是她身上的污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人”,跟父母说了只会让他们觉得她没有自尊,根本不会理解她。 第六次咨询:在这次咨询中,来访者强调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不好”。来访者的父母关系不好,母亲因病精神状态不好,父亲又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因此,从小到大,来访者目睹了父母多次激烈的争吵,父亲甚至还打母亲。来访者说他“恨”父亲,恨他打母亲,恨他不理解自己,恨他打来访者。咨询师曾尝试让来访者站在父亲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想法,但来访者拒绝了。 可以发现,王女士的心理问题表面上是由她小时候玩过家家的经历引起的,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她对过家家游戏的非理性认知所致,而这种非理性认知与她父亲的教育观有关。王女士性格内向,从小家人对她的期望很高,她存在绝对要求、极端不良等非理性信念,最终导致她出现痛苦、焦虑、抑郁,甚至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症状。因此,咨询师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帮助她认识错误的非理性认知,并学习合理的认知信念来替代和纠正非理性信念,缓解情绪困扰,帮助来访者建立正常的认知观念,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提高人格发展。来访者年龄较小,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适合接受认知疗法。——525心理网 经验与感想: 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青少年患者的家庭功能在沟通、情感反应、情感投入、角色扮演和整体功能等方面比父母更负向,在亲子亲密度和亲子总分等方面比父母更负向。抑郁症青少年患者与父母在部分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家庭成员角色分工不清,相互纠缠不清,投入情感过多或过少,忽视内心感受。本案中,案主与父亲的关系长期处于不好的状态,最终导致案主情绪低落,患上抑郁。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给予相应的积极关怀,多与自己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525心理网 原作者声明此体验为本人真实经历原创(已保护访客隐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