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校园霸凌心理咨询|孩子被欺凌事件频发,家长该如何教导孩子应对?

作者: 成都心理咨询 2024-11-17 11:07

12月9日,一段殴打视频在网上疯传。一名女孩正走在放学的路上,突然被另一名穿着校服的女孩从背后踢了一脚。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又有两个女孩出现,将她推到一边,扇了她一巴掌。她的腹部和膝盖被踢。在短短2分多钟的视频里,她被踢打了十几次。

 

12月12日,安徽蚌埠的一位父亲正在浏览视频,突然看到儿子被三个男孩殴打、踢脚的视频。询问儿子后得知,这并不是孩子第一次被打。由于孩子瘦弱,三个男孩总是要求儿子给他们买东西,否则就会打他们。他们还威胁说,如果他敢告诉家人或报警,就杀了他。

 

……

 

每一条有关儿童欺凌的新闻都会刺痛父母的心。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后,他们回家就教育孩子“被欺负了一定要反击”、“如果你不反击,我就再打你”。但在现实生活中,就像上面两则新闻报道中的家长一样,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在经历什么。

 

心理咨询告诉我们,在他们治疗过的抑郁青少年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在学校遭受过言语欺凌和网络欺凌。只有当孩子无法承受,出现抑郁,面临辍学风险时,家长才会带他们去做心理咨询和咨询。也是在咨询过程中,家长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一直在默默忍受欺凌。

 

哪些孩子

 

更容易被“针对”?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欺负。”夏莉莉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被欺负的经历。小学中期,她从农村转学到一所厂矿子弟学校。她经常因为土气的穿着、口音和流鼻涕而被同学嘲笑。她转学前后使用的课本是不一样的。课堂上她听不懂老师说的话,放学后她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作业。她被老师称为“差生”。父母知道后,只是骂她不好好学习。

 

在他读五年级的时候,父亲突然意外去世,家庭状况也随之下滑。这时,她遇到了一位经常批评、嘲笑她的数学老师,这让她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她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缓解和平衡。由于阅读范围广泛,她的内心迅速成熟,开始步入文学的海洋。我在初一的时候就开始投稿了。文章的发表给了她信心、零用钱,也增加了她的社会资本:她结交了一些笔友,经常和他们在一起,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与周围的同龄人更加格格不入。 。

 

她和儿童学校的同学从来不亲近,也没有加入过任何小团体。毕业前夕,积压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放学仪式结束后,班上几乎所有的女同学都把她拉到灯火通明的体育场墙后,轮流打她的脸。他们一边打她耳光,一边说:“你的成绩不是很棒吗?” “你这么嚣张做什么?” “扇她一巴掌。” “她以后不能生孩子了”……这件事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直到20年后,她才愿意谈论这件事,与过去和解。

 

在过去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女孩,中期转学,父亲意外去世,家庭状况突变,没有亲密的朋友。如今,夏莉莉从事教育相关工作,接触过很多家庭和孩子,对社会学和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谈到被欺负时,她说:被欺负可能是偶然的。可能是随机的,可能是因为某句话、某件事,也可能是莫名的敌意,但孩子环境的变化、家庭的变化、自身的性格、父母的关爱等都可能让他很容易“针对”原因。

 

一些专题研究和调查也证实了她这方面的观点。

 

家庭状况和欺凌

 

不与父母同住的留守儿童、青少年缺乏父母的日常照顾。由于他们在学校的弱势地位,被欺负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孩子。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一组数据显示,由于工作、学习、父母离婚等多种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近四分之一(24.8%)的学生不住在校。双方父母。经历过校园欺凌的学生比例高达83.3%,遭受过严重校园欺凌的学生比例为6.9%;而与父母双方同住的学生遭遇过校园欺凌的比例为72.6%,遭受过严重校园欺凌的学生比例为3.2%。

 

成都心理咨询辅导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哪家好_成都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心理咨询

 

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被欺负的概率也较低。身体健康、成绩好的青少年受到欺凌的可能性较小。

 

然而,过高的家庭亲密感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如果父母非常焦虑,从各方面保护孩子,孩子就会过度依赖父母,不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从而成为孤立和欺凌的对象。

 

弱点特征“吸引”欺凌者

 

美国微观社会学学者柯林斯认为,如果一方盲目回避冲突,就会打破人际冲突-紧张平衡,最终导致攻击行为。换句话说,一些被欺负的人往往有一些软弱的特征,“吸引”欺凌者实施攻击。这些人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得消极、消极、顺从、焦虑、敏感、缺乏自信。

 

由于社交表现不佳,他们往往参与社交活动较少,周围没有亲密的朋友,经常感到孤独。那些被同学包围并且在受到欺凌时没有得到任何帮助的孩子对同学的看法也更加消极,并且不认为同学是理解和乐于助人的。与同龄人相比,被欺负的人性格更加内向,自信心较低,对家庭过于投入,经常受到同龄人的排斥。

 

已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也更有可能受到欺凌,因此抑郁可能既是欺凌的结果,也是欺凌的原因。

 

欺凌和抑郁

 

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使有一些家庭和自身的因素,被欺负的孩子仍然是百分百无辜的,这绝不是他的错。如果家长不及时正确地处理问题,只是搪塞、应付、责骂孩子,只会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甚至诱发抑郁。

 

不言而喻,欺凌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与欺凌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经常参与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与同龄人相比,受到欺凌的儿童有更高程度的抑郁和焦虑、自尊心较低、不安全感和严重的社交退缩。

 

作为校园欺凌的最大受害者,受欺凌儿童容易出现一系列内化和外化问题。

 

内化问题包括孩子出现焦虑、抑郁、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被迫退出主流社会群体,如辍学。一些受欺负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和生命意义下降,产生自残、自杀的思想和行为。

 

外在化问题体现为受欺凌儿童长期遭受欺凌,缺乏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导致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出现违反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反社会行为,例如逃学、盗窃等

 

成都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哪家好_成都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辅导

 

为什么

 

孩子不寻求帮助吗?

 

当孩子被欺负的事实摆在眼前时,家长们伤心、震惊、愤怒,但也很困惑:孩子为什么不反抗、不寻求帮助、不告诉老师呢?连最亲近的父母都不知道?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文新教授带队对数万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19.9%的学生遭遇过校园欺凌事件,其中16.2%的学生遭受过欺凌。受到欺凌后,只有40%左右的孩子会告诉父母或老师,大多数孩子会选择独自默默承受。

 

另一组数据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2019-2020年的一项调查:那些在被欺负后选择“藏在心里”的学生,经常被欺凌的概率为45.2%而选择“告诉父母”的人只有11.7%,表示“告诉老师”的人只有14.3%。

 

可见,“告诉父母”的选择是避免再次被欺负的最有效方法。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呢?

 

父母与孩子心理距离太远

 

来自父母不和或再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夫妻情感破裂后,大多数人很难理性对待孩子,更好地照顾孩子,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孩子。离婚后,与前妻或前夫所生的孩子往往被视为新生活的负担。这些孩子与留守儿童非常相似。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深厚的情感联系。他们很少有机会与父母进行深入、平等的沟通。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处于被爱的状态,内心缺乏能量。 。

 

在父母处于绝对权威地位的家庭中,孩子也容易受到欺凌。因为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到了严厉的地步。比如不准反驳、顶嘴,只能无条件服从,否则将面临“扣零用钱、没收手机”等处罚。一味地要求孩子有耐心,希望他的行为听话,导致孩子习惯性的听话。受到欺凌时,他的反抗意识减弱了,只能独自忍受和承受。

 

如果父母工作繁忙或权利意识淡薄,也会造成孩子“习得性无助”。这些父母总是认为“孩子难免会发生矛盾,让他们自己解决就好”,甚至可能会让孩子反省自己,“为什么欺负你而不是欺负别人?”,“如果是一只苍蝇也没关系”。不咬人。”预见到这样的结果,孩子就会选择自己去承受,此时的孩子完全是“单飞”,缺乏实际的支持和保护。

 

父母处理事情过于激进,导致孩子担心情况变得更糟

 

很多父母脾气暴躁,自身情绪也不稳定。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有一定的恐惧感。他们非常害怕父母的情绪爆发。因为一旦告诉父母,要么被骂,要么父母会用极端的方法来应对,比如冲到学校闹腾,或者抓着孩子去跟欺负者算账。

 

但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点。孩子之所以被“针对”、被欺负,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表达自己,不敢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与孩子对质,孩子也会不敢说实话。当父母在学校大吵大闹时,孩子的情况不仅可能会好转,还可能会变得更糟。他会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麻烦、挑剔、不好惹的人,从而进一步加深他的孤立感。

 

因为害怕所以不敢告诉老师

 

即使学校里发生欺凌行为,孩子最可能告诉的人就是老师。在他们看来,老师未必能有效制止,反而会将此事公之于众,引来同学的嘲笑。受到批评的欺凌者也可能会受到报复或加剧欺凌行为。

 

成都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辅导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哪家好

 

夏莉莉认为,如今的教师背负着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维持每个班几十名学生的学习进度消耗了巨大的精力。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而且,当冲突传到老师那里时,那些表达能力强、人缘好的孩子会占据优势,而老师的反应可能只是把他们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甚至还有一种来自老师的欺凌行为。老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难免会有情绪起伏,但一时的情绪失控、语言错误、或缺乏恰当的表达,都可能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最残酷的是老师的一次次批评、责骂、嘲笑。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让被欺负者觉得自己“罪有应得”,也让欺负者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合法性。

 

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被欺负

 

随着新闻的增多,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也开始关注欺凌问题,但对于什么是青少年之间无意识的冲突,什么是欺凌行为,他们还不清楚。

 

欺凌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它包括多种类型: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网络欺凌等。除了身体欺凌,孩子们对于其他方式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起昵称算不算欺凌?每次我做了什么事情,其他同学都会嘘我。这算不算欺凌?

 

许多孩子描述了他们遇到的情况:“我不喜欢他们给我起的绰号,但他们总是这样叫我,这只是一个笑话吗?平时我和他们关系很好”、“没有人喜欢社交”和我“朋友们,他们都讨厌我。”然而,他只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欺凌。

 

2020年,我国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了界定:学生欺凌是指学生之间一方当事人通过身体、言语、网络等方式故意或恶意欺凌的事件、侮辱、造成对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言语欺凌、网络欺凌以及阶级排斥、嘲笑的氛围不会造成明显的身体伤害,孩子寻求帮助和反抗也会更加困难。尤其是大多数被欺负的孩子都不善于表达自己,对于这种欺凌行为他们只能无能为力。熊。

 

来自恶霸的威胁和 PUA

 

孩子不敢反抗或寻求帮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欺凌者的威胁和PUA。欺凌者威胁儿童,如果他们寻求帮助,就会遭受更严重的报复。对于本来就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又忙得无暇照顾的孩子来说,这无异于绝望。

 

欺负者还会反复向孩子暗示或表达:没有人会帮助你,你活该被欺负。他们会利用孩子的某些弱势特征进行攻击,比如孩子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差、身体瘦弱等,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错,彻底放弃求助。从无数的案例来看,这种PUA对于被欺负的孩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终于

 

消除欺凌行为自然是每个人的乐观愿望,但并不现实。有人曾将校园欺凌称为“少年帮”。也就是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帮派。减少欺凌行为需要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被欺负的孩子,要敢于说“不”,真正有勇气、有能力摆脱被欺负的困境。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