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服了我自己的表妹拿她的经历来给大家简单地分析时间:2024-05-25 11:08 随着疫情形势趋于稳定,绵阳市中小学陆续复课,今年高考定于7月7、8日举行。咨询室这两周也接到了好几位家长的电话,希望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所以助理想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我们观察到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总体心理状态,以及对高中生如何增强心理素质的一些小建议。 但是由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对这位来访者的情况进行讨论,所以我就说服了我的表妹,让她简单分析一下她的经历。 我表妹2018年高考,2017年下半年高三开学的时候,有一天舅舅舅妈来我家说表妹身体状况不太好,很焦虑,有点抑郁,无缘无故跟父母发脾气,时不时不想去上学,还经常生病。 舅舅和舅妈都在昆明打工,表妹高一、高二的时候住在学校,周末和她舅舅也就是我舅妈的兄弟住在一起。为了更好地照顾读高三的表妹,我舅妈决定不出去打工,留在了绵阳。 但这个举动好像并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于是国庆节之后,我开始每个周日的上午去表姐家,当然,我并不是给她做咨询,而是花了一半的时间辅导她做作业。 一半的时间都是我陪她聊天。这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中间断了一两次,大概有8到10次。表妹的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她甚至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些支持。所以元旦过后,我就不去了。 一直到高考,我表弟的状态都很好,高考成绩也很正常。这个过程当然不算是心理咨询,很多心理咨询的相关条件和伦理设置都不符合,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案例,让我们了解到高中生面临的一些心理困境,以及我们作为局外人,无论是专业的心理咨询还是我们的家长,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我们先来看看我堂姐面临的困难: 1、高考本身的压力。 高考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尤其在绵阳这样的环境里,基本上所有学生从上中学开始就承受着高考的压力。 但事实上,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存在着过分夸大高考重要性的倾向,强行把一个连续的人生过程与高考分割成两个部分。无数人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对待高考和中学的态度是值得怀疑的。 2、来自父母的压力。 准确的说应该是跟父母相关的压力,这部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父母,另一方面来自于孩子本身。我们先说父母,在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背后一些隐性或者显性的观念都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积累很多的矛盾。 所以当孩子面临高三这种高压的情况时,很容易爆发。我表姐的情况其实还比较好,据我了解,她只是觉得我叔叔平时喜欢跟她讲道理,我阿姨喜欢唠叨她,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在高考前的这个阶段,家长能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保持心态稳定,越正常越好。此时的一些短期行为,无论是鼓励孩子,还是告诉他们不要在意成绩,其实都会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压力。 当然,阿姨回来照顾孩子高三是很好的,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会给孩子增加很大的压力。 这里的利弊可能需要更仔细地权衡,如果不是绝对必要,最好不要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再从孩子这部分说,即使父母表现很好,孩子也可能会感受到与父母相关的压力,因为很多孩子会觉得,如果我高考考不好,我就辜负了父母。这种观念的形成过程很难追溯,它基本上根植于我们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3、同侪群体间的相互影响。 我在和表妹交谈中发现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她的同学们普遍精神状态不好,表现出集体焦虑,集体抑郁,对部分老师感到绝望,甚至对接下来一年的高中生活感到绝望。 据说,他们年级里有同学被诊断出抑郁,有的尝试过自杀,有的在月考后来找她哭泣,有的相约明年留级……这样的同龄人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加深了个体的焦虑,给解决问题带来了更多障碍。 这里可能有必要提一下亚文化群体,除了主流文化群体,还有很多亚文化群体,在青少年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可能就是ACG二次元群体,在中青年群体中,比较常见的有LGBT群体、SM群体、文艺群体、古风群体,还有一些很恶搞的群体,比如“蓝鲸”、“N号房”群体。 这些亚文化群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群体成员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受到群体的影响。 就像主流文化群体一样,也有一个很复杂的同化和疏离的过程,我们无法详细阐述。但在与青少年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心中有这样的认识。 4、主观无力感。 当面对上述压力时,孩子会表现出一种无力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内疚感和无价值感。这种无力感真的很可怕。想想看: 父母不能理解我,学校的老师不能支持我,我一个人面对高考,与几十万人竞争,我的状态非常糟糕,不断犯下不该犯的错误,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找不到出路…… OMG!!!看似这些让人绝望的因素都是客观因素,但实际上这种无力感更多是我们在对客观因素进行筛选和加工之后,主观意识产生的。 我们的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睛和视线聚焦的位置。当你的视线完全锁定在这些不好的客观因素上时,你的心态和成绩可能会变得很糟糕。类似的现象在摩托车手圈子里有一个更直接的名字:“死亡锁定”。 我们来看看我和表弟在交流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情: 1.释放情绪。 高中生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课外时间非常有限,而这有限的时间基本都是在家里度过的,身边总是萦绕着各种压力源。 没有时间、空间、人来宣泄她的情绪,作为一个距离比较远、有过高考经历、甚至有过“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倾向的人,我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她的情绪,并给予一些反馈,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但很遗憾,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有这样的时间、空间和对象,很多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完全依靠自己,而这也正是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存在的意义。 2.支持性工作。 当我为我的表妹提供一些支持工作时,我很少能够支持她的学习,因为那时我已经忘记了关于化学和生物的一切;我无法解决困难的数学问题;她会给我一些英语和汉语的指点,我会突然明白;物理只是还可以。 幸运的是,这并不是我需要给她的主要支持,因为有老师传授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她和她的老师以及同学们每周 6 天都在做这件事。 我大多是给她一些小建议,分享一下我自己高三和高考时的心理状态,让她了解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可以做什么。 3.调整视角。 我的另一部分工作是尝试给她引入很多新的视角,比如大学生的视角,工作后的视角,成长的视角,社会层面的视角,也让高中生除了学习之外,能有更多视角。 这些工作给她带来的好处,相对来说,比辅导她学习带来的好处要大得多。 然后我们会从心理咨询角度来审视我和我表哥的工作,看看是否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 1. 关系和自我表露。 我和表姐做的工作之所以有效果,主要是因为我们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虽然我们是表姐,但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长期不在家,她也是学生,很少联系我,我们基本上每年春节才见面。 所以一开始我去她家几次,她还是忙着写作业,没理我。当然,毕竟是亲戚,建立关系也不是那么难。不过正常的咨询关系,双方达到一定的信任度,是需要时间的。 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是表亲关系而不是辅导关系,彼此更加了解,所以整个过程中我运用了很多自我表露的方式,也就是我告诉她我当时的一些感受、想法、做法。 这一点在咨询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咨询师一般不会做过多的自我表露,因为这样的自我表露往往对咨询具有侵入性,甚至是破坏性,处理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建立一段关系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表露。当然,心理咨询师需要非常小心地把握界限。 2.心理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大家可以看到,我跟我表妹合作了大概10次,然后她的各项功能就开始起作用了,病情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因为我表妹的问题不是那么严重,所以10次短暂的咨询,基本上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但即使是表妹,如果只是跟她接触一两次、干预一次,也很难取得成效。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跟姑姑进行了一些交流,包括我、表妹、姑姑之间的这样的交流(…在饭桌上…不是咨询,只是聊天…)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多的扮演了一个“翻译”的角色,把中年人的话翻译给年轻人,把年轻人的话翻译给中年人。我也对家庭做了一些调整。这种系统性的改变,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 问题越早处理越好。 我和表姐在她高三上学期就处理了她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等到高三下学期才处理这个问题,难度就会大得多。所以高三的家长和同学们,如果你想要培养孩子或你自己的心理健康,最好早点做。 如果孩子(或自己)状态不好,压力很大,千万不要让他们(或自己)坚持下去,不要只希望“考完试就轻松了”,如果坚持到高考前一个月甚至一周,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去求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拓展一下,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初中出现问题,不要拖到高中;小学出现问题,不要拖到初中;入学前出现问题,不要等到上学后再解决。 “病在皮肉,不治则愈”。这句话在身体健康的认识上已被广泛接受,但在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时,很多人其实没有这样的意识。似乎“忍耐一下,坚持一下,就会好起来”。 但事实告诉我们,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很多人等到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或者心理问题转化为身体出现异常反应时,才寻求帮助,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最后,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高考时心理准备的一些心得,希望对高三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我们人体的状态是有周期的,一天之内有小周期,一个月之内有大周期,这种高峰低谷的周期性是显而易见的,想要在最后100天里时刻保持冲刺状态,是不现实的。 提前一个月,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小周期,早点睡觉,把白天做题的兴奋点调整到上午和下午的考试时间。不要把兴奋点放在晚上,晚自习可以做一些不需要那么大精力的工作,比如看书、背诵。一个月内的兴奋周期一般是28天,最好提前三个月以上就开始调整大周期。 这个可以从高考的时候往前倒推,然后试着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这样的节奏:高峰期,规律学习生活,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低谷期,可以偷懒一点,悠着点,划一划。 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兴奋高点的时候,如果你想达到很好的状态,你可能做不到;但是当你处于兴奋低点的时候,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更差,这个是相对容易做到的,所以可以在低点的时候刻意把状态调低,给自己休息一下,14天之后再调整到高点。 还有一点要说一下:第一、二、三次模拟考试的时间设置都不是按照这个兴奋点来设置的,所以当你状态最低谷的时候,你需要打乱自己的状态,考得不好也没关系。 2、可以准备两套自己做过的、自己认为题目比较好、难度适中的白卷,比如月考的试卷。 然后,高考前4天,按照高考的安排,把这两份试卷都做一遍。考语文的时候,就做语文试卷,做完之后,把卷子收起来,不要再查答案,也不要再想了。开始复习第二门科目数学。下午考数学的时候,把数学试卷拿出来做,做完之后,把卷子收起来,不要再查答案,也不要再想了。开始复习第二天的考试科目。 也就是说,从高考前四天开始,就应该练两套试卷,让自己彻底进入高考状态,并在考试过程中保持习惯。 3、每天给自己安排半小时运动和半小时娱乐很重要。虽然时间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宝贵,但是经常性的运动和娱乐带来的益处很高。如果抽不出整整半小时,可以分开来。 运动能有效缓解焦虑,越是压力大的情况,越需要保持规律的运动。如果学校取消了高中生的体育课,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娱乐的方式因人而异,我以前的做法是中午看15分钟《参考消息》,晚上睡觉前听20分钟收音机。现在有一些正念音频,很不错,你可以试试。 4. 不要期望自己表现完美或出类拔萃。完美主义往往弊大于利。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你能在一门学科上表现得异常出色,你就应该心存感激。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你在 6 门学科中的 5 门上表现正常,但有一门不及格。你越擅长一门学科,不及格的概率就越大。 但其实,如果考砸了,影响也不大,也不会太严重,大概比正常低100到200分就行。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你可以统计一下自己平时每个月的考试成绩,看看是否符合这个规律,或者自己有没有规律,然后做好心理准备。 5、高考前越放松越好,不要担心自己太放松。作为一个心胸这么宽广的人,当我第一次上语文听写课时,记不住一句话的时候(我一般不会在意考试时写不出来两三句话,我会发挥我的创造性天赋自己去改),我紧张得手都在抖,在那里呆了将近5分钟,深呼吸几次调整自己才稳定下来。 6、如果高考期间睡不好、吃不好,不用担心,问题不大,就算两天两夜不睡觉,身体也能应付这样的压力状态,对考试成绩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7、复读不复读,等高考完再考虑吧。高考前考虑这些没有任何意义。就好比恋爱时珍惜眼前人,分手后再找下一个,留个备胎,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