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考试压力心理咨询|成都 49 中学生坠亡事件:警方通报背后的逻辑与舆情处置问题时间:2024-09-18 11:05 成都49名中学生坠楼身亡事件警方通报 我给你说一句后话,成都49名中学生坠楼身亡事件发生后,在官方调查结果公布、舆论混乱的情况下,我的上司问我,是否如有些人说的那样,背后有“阴谋”,我说不可能。这是一个很简单也很有力的现实逻辑,警察等强势部门不可能为教育部门背锅,更何况是一个中学呢。 舆论为何被情绪点燃,舆论处理是否存在问题,值得商榷。尤其是负责处理舆论的宣传部门如何配合警方,及时发布合理信息,消除不必要的疑虑。这方面,我体会到,警方一般在得出最后结论前,不会说什么,宣传部门拿警方没办法。警方不说话,可以理解。证据链没锁上前,什么都不能说,据说是失误最少的策略。 至于教育部门,责任在他们身上,面对各方压力,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他们不准说话,不知道该说什么,更担心事后上级会怎么处理。 面对复杂的舆情,如何合理、合法、快速地公开信息,官员还有很多内功要学。至于个人,还是一样的观点。既然我们离真相、离现场、离细节、离证据都还很远,那就别急着开口,与其自己放任不管,还不如事后再开口。一直被打脸,难道不心痛吗? 但此事背后,却隐藏着整个社会两大秘密,值得一说: 1.有监控,没情报。 小琳妈妈的微博 根据警方披露的信息,川媒记者对坠楼身亡学生小林的行踪进行了回溯,除去最后10分钟在天台没有视频记录的片段,其余30分钟在14个监控摄像头下的画面全部被完整记录。 但有一个问题,孩子坠楼前,在学校地下室的水泵房里呆了12分钟。监控录像还显示,小林用疑似刀子的东西割腕。 如果这个视频被注意到的话,小林还能获救吗? 我觉得学校保安不应该承担责任,根据报道中的细节,成都四十九中应该有上百段监控视频,在监控室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几百段视频需要人力、人眼的识别,想要及时发现异常,难度很大。 但机器可以做到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智能视频监控和分析技术已经可以准确识别人脸和异常行为。 考试时间,有学生走进地下水泵房,这绝对是异常行为,如果成都四十九中的监控系统“智能化”的话,系统可以针对这种异常行为发出警报,并根据精准的信息发送给保安人员、班主任等需要通知的人员。 注意到一组消息: · · · 《湖北省学校安全条例》:安装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接入教育部门报警平台,制止和干预校园欺凌行为。 河南发通知:加快推进网吧视频监控接入工作。 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一键紧急报警及视频监控系统。 安徽4A级及以上景区:视频监控接入省平台。 《高速铁路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在沿线重点区段安装入侵报警系统,加强高速铁路线路视频监控。 · · · 虽然“天网”越来越密,会给部分民众造成心理压力,但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天网”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但如果仅一所学校升级视频监控系统,估计“智能天眼”或“智能天网”的投资、运维难度大,难以承受。 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够系统性介入,构建智能预警平台,众多学校的海量视频监控数据可以带来足够多的治理场景和优化可能,这一举措不仅可能减少坠楼悲剧的发生,还可能创造一个让师生更高效、提供更好体验的工作和学习空间。 2、有关注心理健康的机制,但是不起作用。 报道称,成都四十九中枫林校区设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两名专职心理教师,初、高一新生入学时,学校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小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记者从校方了解到,成都四十九中共有3000多名学生,以这个数值比例来看,很难指望两名专职心理教师能发现小林的心理问题。 但小林真的如家人所说,没有任何精神问题的迹象吗? 在小琳的遗物中,警方发现一张写给一个女孩的纸条,上面写着“最近我几乎每周哭三次,我在屋顶上玩,我割腕……”字迹与小琳作业本上的字迹一模一样。 与小林就读同一所初中和高中的同学说,“他曾经用刀割胳膊、用刀割手腕,经常说不想活了”。 另一位与小林同班同寝的同学,曾看到小林手上有抓痕,问是怎么回事,小林解释道:“当时心情不好,拿刀割伤了自己。” 警方在调查小林的社交软件时发现,小林曾在QQ聊天中对朋友提起,“我每天都想着四十九楼,跳一次就能解决所有烦恼”。 有网友质疑,孩子身上有伤口,家人却一点都没发现? 本文无意指责,而是想探讨更重要的问题,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 青少年自残、自杀并非罕见事件,若不是小琳母亲在微博上用“黑心”、“水深火热”等字眼形容,这又将是一起青少年自杀的无声悲剧。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陈晖、王小平的一篇专业文章称: “ 青少年自杀与自残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青少年自残发生率较高,约为10%,且在女性青少年中更为常见,从全球范围来看,自杀是世界各地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常见原因(仅次于道路交通事故和暴力行为),是青少年女孩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青少年处于特殊阶段,生理、心理日趋成熟但尚不完善,当面临升学、不良家庭环境、社会问题等各方面压力时,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多种情绪问题,从而增加自杀、伤害风险。 这些青少年常常以自杀和自残作为调节自身负面情绪或认知体验,以及与他人沟通或影响他人的一种方式。尽管他们不一定被诊断为精神障碍,但自杀和自残行为往往与抑郁有关。由于自杀和情感行为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甚至增加自杀风险、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时识别、治疗、干预和纠正。 文章还特别提到:国内外研究一致表明,某些形式的媒体报道会增加易感群体自杀的可能性。 一些媒体采用煽情的语言、把报道放到头条、刊登不雅照片以及披露自杀地点等方式吸引公众关注,却忽略了由此产生的模仿效应,导致自杀、自残行为发生率上升。 因此,媒体在报道时,不应采用令人震惊、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标题,将自杀作为炒作点,用图片、视频展示自杀的地点、方式等,也不应将自杀描述为“无法解释”、“无法警示”等现象,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肖像权,不应损害被报道群体的利益。 另一方面,媒体应在提高人们对自杀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认识以及传播自杀可预防和有支持服务可得的信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报道中,媒体应告知读者自杀的各种原因、警告信号和其他问题、自杀率趋势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可用的治疗方案、资源以及那些克服自杀危机的人的故事。 ” 在成都49名中学生坠楼身亡事件中,多数媒体报道水平不高,情绪化,缺乏理性和科学精神。 我在微信上和心理学专家寇觉中聊过这个问题,他认为,“目前学生(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教育理念上存在问题,让孩子过早失去学习兴趣,没有价值连接,没有教育指导,而家庭教育的方向又受到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老师、家长的焦虑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很难理解、很难消除,就会导致大量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他认为,关键是学校不了解、不懂得如何构建青少年心理,这不是普及心理教育,而是教育人们生命的意义、做人的意识。 社会发展到今天,上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让孩子们不再为物质匮乏而发愁,很少为温饱而发愁,而他们人生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挫折,除了考试不及格被打之外,可能就是某种消费欲望没有成功实现。 缺乏挫折体验,就好比一个孩子在过度干净、过度处理的环境中长大,由于身体缺少免疫刺激训练,长大后很容易出现过敏或者免疫疾病等症状。 对于一些敏感内向的孩子来说,学业成绩、让老师和家长满意的心理负担可能超过了他们自身生命的重要性…… 正是这种“病态教育”,把小林推下了楼。 重视基础教育没有错,但忽视尊重生命的教育和无法体现在考试成绩上的心理力量训练是错误的。孩子被片面强化为学习和考试的工具,挤占了作为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这个角度看,家庭、学校、媒体、社会都有很大的责任。《小两口》之类的电视剧、补习班和培训班的广告、播出平台都是帮凶。 培训机构广告应该像香烟广告一样被禁止。 批评和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预防重于治疗,建设重于预防,需要从科技进步中寻求解决之道。 教育部门要主动作为,大量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项目、课程实践和技术应用实验,推动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行为分析+人脸识别+精准引导+家庭生活教育+青少年心理学强化训练”的系统建设。 比如,当小林的同学听到小林厌世的表情和割腕行为时,会觉得如果向老师汇报就是在无事生非,也会有背叛同学的心理负担,如果有一个智能的“数字树洞”可以倾听他们的故事,“数字树洞”在接到汇报后,通过各种数据系统默默观察、分析小林,一旦发现某些异常行为和危险信号,就能及时向家人和老师发出风险预警。 比如,家长可能会心疼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们冒险,但可以把孩子放入基于VR、AR和人工智能的虚拟任务系统中,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或者弥补心理上的不足。VR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增强训练,或者心理疾病的治疗。 随着世界加速向数字化演进,数字时代新人的教育培训体系也应随之演进。 成都第49中学学生小林的惨死,演变成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错误舆论,却也揭开了我们身边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最大秘密。 不要辜负这场悲剧。 结尾 先前的建议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