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Richard K. Jame 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双重作用模式解析
K. Jamie 正在等待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茜心理学
双重作用模式
危机干预工作者在应对这种悲伤模式时,必须灵活应变,因为案主的情感会在丧失取向和恢复取向之间波动。在 Schut 等人(2005)提出的双重作用模型中,案主有时面对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有时又回避这两种力量的冲突(Schut & Schut,2009,第 49 页)。事实上,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不仅是容忍这种情绪波动,而且要鼓励这种情绪波动(Schut & Schut,1999)。(2009,第 51 页)对使用双重作用模型提供了以下建议:
1. 识别并探索导致损失和恢复力量取向的压力源以及客户特定的回避或对抗反应。
2. 请记住,客户最初处于损失取向通常是正常的,寻找损失取向和恢复取向随时间的波动(或缺乏这种波动)的证据。
3. 通过向客户解释双重作用模型的工作原理及其如何应用于他或她的具体情况,规范化并验证双重作用模型。
4.处理不适当的回避策略,例如酗酒或吸毒、极度否认、压抑情感或不受控制的行为。
5. 不要强迫服务对象恢复情绪,让其情感自由流露。
我们认为应该再增加一条建议,以有效解决家庭成员或其他重要人物面临的任何困难:对家庭和其他支持系统进行心理教育,让每个人都了解这种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否则,可能会有一些成员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当他们看到客户明显的停滞甚至倒退时,会感到非常沮丧和不满。因此,将这些重要人物纳入我们的进度评估和支持会议中非常重要。
适配模式
Doka (2000) 的适应性悲伤模型要求危机干预者具备同样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我们的经验,来访者很少会在该模型的直觉-工具性悲伤连续体上停留在一个点上。我们认为,该模型需要相当的能力和操作技能,治疗师必须以折衷的方式适应来访者的情感、行为、认知和精神反应,涵盖广泛的治疗模式。同时,应注意将精神性纳入通常的三位一体干预策略中。我们不期望您能够直接引用《圣经》、《塔木德》、《古兰经》或任何其他宗教文本,但我们希望您能对它们有所了解。如果危机干预者在处理损失、悲伤和丧亲时不理解甚至贬低精神性和宗教信仰,就相当于不理解甚至贬低其他心理治疗中的情感-行为-认知干预模型。鉴于上述情况,Doka(2000)提出的以下策略可以作为干预的起点。
首先,情感策略应允许释放情感,这些情绪的范围从所谓的负面情感(如哭泣)到愤怒的咒骂。情感失调是问题性悲伤的主要问题,因此情绪释放为恢复调节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精心分级地接触痛苦经历,逐步恢复完全的情绪调节非常重要。同样,通过精心计划和选择时间、地点和人员进行情感互动现场实验,客户可以将悲伤从咨询转移到现实世界。评估和修改这些现场实验可以测试丧亲者的能力、技能和界限,同时也强化了“计划可以失败,但人不能失败”这一观点。
行为策略包括用一系列积极、动态的行为(如跑步、缝纫、钓鱼、园艺、唱歌、骑自行车或建造东西)取代久坐不动的行为(如坐着发呆、长时间看电视和沉思亲人的死亡)。制定计划来处理当前问题,如处理死者的遗产、确定退休活动中心、寻找工作或审查财务计划,都是具体的积极主动行为策略的例子。实践和激励新的适应性行为来抵消负面成瘾行为(如酗酒和吸毒、暴饮暴食、厌食或赌博)也是危机干预工作者行为策略的一部分。
认知策略主要处理消极思维。危机干预专家帮助客户创造积极的指令和积极的心理动机来取代消极思想。危机干预专家帮助客户重新审视强烈、孤注一掷、难以忍受和灾难性的思维,并将其重组为更平静、更不绝对、更宽容和更可理解的思维。他们还帮助客户挑战他们的认知回避、否认,并以关怀的方式将损失的影响降到最低。
精神策略是关于通过宗教活动超越丧亲之痛。这是一个敏感而棘手的干预领域,因为每个人对丧亲之痛的精神或宗教解读以及解决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干预领域之所以如此敏感和棘手,是因为在失去亲人之后,这种原发性丧失可能会导致案主怀疑上帝的公平,失去原有的信仰,从而导致继发性丧失。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需要探索如何有效地帮助案主更新观点,发现新的或旧的精神资源。所以,无论是通过祈祷、冥想、集体或独自阅读经文、去祭坛烧香、拥抱一棵大花旗松树,还是幻想,这些想法都是为了激活精神资源,而这些事情并不一定必须由合格的牧师来完成。
也许,这一领域的最佳原型是基督教牧师的工作,他们培训普通民众,为遇到各种困难的人提供精神急救。为了纪念第一批关怀穷人的基督教殉道者,他们自称为“圣人”,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为受伤的人提供基督教关怀(,2011)。我们认为,他们的精神关怀与社区应急工作者相似(见第 17 章“灾难响应”),没有接受过专业精神培训的危机干预工作者在加入牧师或其他宗教研讨会时也能做得和专业人士一样好。因此,我们强烈支持与值得信赖的神职人员建立关系,共同协调悲伤恢复。
认知行为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是改变负面思维,是复杂/持续性悲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Cohen,,&,2006;,2009;Shear & Frank,2006)。认知行为策略既可用于丧亲,也可用于情绪恢复(Shear & Frank,2006)。认知行为疗法有很多技巧,包括放松训练、脱敏、思维中断、认知重构、消除非理性信念的影响并与之争论、诱导想象和现实想象。这些方法可用于处理复杂/持续性悲伤特有的情感失调、行为失调和回避问题。
在基本的认知行为疗法之后,又增加了后现代建构主义疗法(,2001,2010b;等,2007),强调复杂/持续性悲伤辅导的主要任务是建构意义。建构意义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的现实和真相做出相应的诠释(,2009,第62页)。当然,应对丧亲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重塑一个人的生活,建立新的目标,然后朝着新的目标前进,从过去走向未来。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是一种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方法,强调人们生活的叙事性表述(Monk 等,1997;White,1989)。叙事疗法在处理悲伤问题时尤其重要,因为它涉及讲述和复述反映失去亲人对幸存者生活的意义的故事。它有助于改变患者在试图理解失去亲人时形成的负面认知,例如内疚、软弱、毁灭、凄凉、破碎、羞耻和懦弱,这些因素使失去适应变得复杂(,2009,第 175 页)。叙事疗法还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而不是中断他们与死者的关系,并表达那些无法言说的想法和感受,这些想法和感受阻止患者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并让生活更有意义(,2010a)。
依恋理论与治疗
依恋理论是最古老的悲伤理论之一,虽然它源于阶段理论,但作为悲伤和丧失的基石,它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恋建立的纽带深深扎根于个体,一旦终止,就会出现显著的人格缺陷或裂痕。依恋理论关注悲伤者的分离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对逝者的焦虑,也强调了情感纽带的中断和与逝者情感分离的需要。依恋理论认为,人们从出生开始就形成情感依恋,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情感是一个渐进的、渐进的过程,为儿童提供了安全和保障,而后与父母的亲密身体接触促进了他们的身体、情感和认知发展(,1969,1980,1988)。
理解依恋理论的关键来自于Main(1996,2000)关于“连贯叙述”的研究,它指的是父母对自己生活故事的叙述。这种叙述最能预测这些父母的孩子是否会与他们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换言之,重要的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对发生的事情的感知。因此,对童年的理解,无论实际发生了什么,总是与情感整合和良好的养育行为呈正相关(&De,2007)。当用Main的研究来解释悲伤和失落时,实际上不是关于来访者和逝者的客观生活,而是来访者对自己与逝者生活的主观感受。因此,这种思维过程能否顺利表达,与来访者能否成功克服失落和悲伤息息相关。如果叙述是适应不良的,那么来访者也会适应不良。这样,叙事疗法在改变故事方面的作用就可以加入到治疗中。因此,依恋理论与叙事理论是相互融合的(&,2009)。
?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