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孩子厌学心理咨询|厌学青少年增多,拒学行为检出率惊人,学生精神状态引关注时间:2024-11-23 11:14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厌倦了学习。 在广州,22.5%的中小学生拒绝上学。整个初中阶段约有1/3的学生拒绝学习。进入高中后,拒学行为检出率高达37.6%[1]。 这篇论文有一个可怕的开头。研究人员石晓宇等人用八个字概括了近年来学生异常的心理状态:不想学习、不想生活。 国外也有类似的结论。 几个月前,英国的一份报告显示,疫情以来中小学生课堂上的扰乱行为和缺勤现象“显着增加”[2]。前者包括欺凌、骚扰、贬损性语言和行为、拒绝执行老师的要求以及持续低度扰乱课堂。后者的主要原因是疾病。 报告还观察到学生的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 对青少年学校无聊问题一个世纪的研究表明,缺勤是心理问题的预测因素[3]。我读到一篇文献说,在海外一个大的社区样本中,拒绝上学的孩子中有1/4符合DSM-IV的诊断标准(Egger,2003)。 当然,对厌学的病态解释是片面的。厌恶学习的背后有很多动机。比如同伴欺凌、与老师不和、对评价体系敏感,或者孩子默默地用“厌学”来应对潜在的家庭创伤。 带着以上数据,我向心理咨询严益佳征求了意见。 她告诉我:拒课是全球性现象,不仅发生在东亚地区,也不仅限于中小学生,而且与成绩好坏无关。 “我们这个领域的人都知道,即??使在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崩溃。从东方到西方,很多来到心理治疗室的孩子都是公众所说的好孩子。他们的一切似乎都一切顺利,活动、学业、成绩都很好,但精神上还是有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一个心情不好的孩子,也可能有很好的成绩。因为情绪和自我功能是两个层面的东西,它们当然是相互影响的。” 在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严益佳发现“拒学不仅与情绪有关,还涉及家庭和人际交往,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一种社会产物”。 我们不应该习惯于把不上学的孩子视为“有待解决的问题”。严一佳说,“孩子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人。我们要看到孩子拒绝上学背后的情感需求是什么,包括家长的情感需求是什么,把‘人’的部分还给我们。”对他们来说。 父母关注孩子行为的变化是合理的。但有时候即使孩子有勇气去上学,但背后的需求却没有被看到,上学仍然意味着一系列问题的开始。” 人们对于青少年厌学有哪些常见的误解?我们与心理咨询咨询师颜益佳、赵静进行了交谈。 “厌学”的“成人词汇”背后,是青少年 生活中,当我们听到亲戚的孩子“厌学”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孩子太叛逆、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孩子心理脆弱、孩子只想引起父母的注意等等。 青少年是一群容易被评判的人。他们所经历的任何不符合“发展逻辑”或“公序良俗”的行为都可能被贴上个人道德或身心问题的标签。 也许是因为太习惯了当教育者和引导者,人们很少意识到厌学也是一个“成人词”,蕴含着指责和居高临下的意思。 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认为,“厌学、逃学、旷课”这些词暗示了青少年的自发性和罪恶感,忽视了环境、贫困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带来的耻辱态度不成比例。给“弱势学生”带来压力,因此需要谨慎使用[5]。 (1996)提出了“拒学行为( )”的综合概念,是指学生难以上学或不上学的现象。 And and (1991)指出“拒绝上学是对不愉快、不满意甚至敌对环境的正常回避反应”。 拒绝上学有多种形式。广州市中小学健康促进中心副研究员陈玉霞和她的同事在《拒绝上学的概念界定》一文中对拒绝上学的各种表现进行了梳理: 强调纠正这一观念的背景是,不少家长对拒绝上学的孩子有强烈的“病态化”意识。 在送孩子去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咨询室之前,家长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有问题,需要找专家来解决。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严一嘉认为,首先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 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可能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更原子化的个体、更悲观的生活预期。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项研究,在1000名英国孩子中,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未来的生活不会比父母更好。”严一嘉说。 “如果一个孩子每天都必须去上学,如果他不喜欢某件事,而且他知道结果会比父母的生活更糟糕,他还有什么动力去上学呢? “孩子厌恶和拒绝学习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紧张情绪。这不像我们一群成年人只是想知道孩子的想法以及如何送他回学校。” 在临床工作中,严益佳发现,不少孩子“拒学”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 “如果你仔细听一个孩子谈论他为什么拒绝上学,你会听到一个非常不同的故事。” 开学一个月,学生情绪崩溃达到顶峰 石晓宇等人曾采访7个拒绝上学的中学生家庭(1)。 他们开发了一个影响拒绝上学的因素模型。该模型认为,拒课行为的背后是推力和拉力的综合作用:校园压力大(如学业负担过重、人际欺凌)、不良的家庭环境(如情感暴力、情感忽视)、外部困难有其优点和缺点。识别新事物(如电子竞技、偶像练习生选拔)和青少年易感特质(如抑郁、完美主义、对评价高度敏感)。 英国的报告一开始就更详细地指出了与疫情相关的一些外部因素。报告写道,减少学生行为和缺勤的主要障碍可能是: 作为一场持续了近三年的公共卫生危机,冠状病毒大流行的后果有时会很严重。 严一嘉觉得,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正在增加。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焦虑在这份报告中排名第一,其次是抑郁。” “如果说有什么普遍的感受的话,我看到的是更大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对外部世界和未来的焦虑,也包括对现在和现在的焦虑。而且因为他们活着每天和父母在一起,过去的创伤叠加造成的焦虑。”严一嘉认为,疫情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可怕的。但恐惧不仅仅在于病毒,还在于青少年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 青少年正处于“想出去,同时又想回来”的成长过程,居家隔离会打乱发展节奏,就像一只原本要飞出去的小鸟,现在却只能被关在笼子里的时候,他们原本要和很多其他的鸟儿一起生活,学习很多的技能,但现在却只能盯着家里的两只老鸟,不知道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当他们现在变成青少年时候,太痛苦了。来访,我一定会关心他这两三年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是你必须要问的。” “但你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认识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过程,感觉有点像看《楚门的世界》,你原本以为世界是那样的,结果发现其实是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版本。 对于朝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来说,原生家庭的真相可能让他们很难接受,从而产生各种神经症症状,比如强迫性思维、厌学、拒绝学习——但又必须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往往认为只要看到他们还能上学就没什么问题。孩子们也很难正常上学。但开学一两周后,有些孩子确实没办法上学了。这个时候,家长们不得不放弃幻想,面对现实,只好带着孩子去医院。因此,开学两周后,我们的门诊就变得非常繁忙;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收治病人困难[4]。 我们还想补充一个数据:在简单心理学北京线下咨询中心“简单森林”,青少年心理咨询预约数量也在开学一个月后达到峰值。 “开学后的一个月往往是学校月考、期中考试临近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功课繁重,积累的情绪没有处理好,或者被迫参加“在寒暑假的各种活动中,他们极度缺乏支持,这时候可能会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简单森林专家顾问赵静说。 在医院心理科,5%的儿童因拒绝上学而前来接受治疗[1]。 “很多家长直到孩子拒绝上学或者被推荐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后才意识到问题有多麻烦,而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放假就能解决的。”赵静认为。 拒绝上学是一件复杂而棘手的事情。这可能是一些家长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有情感困难的事实。 “父母都是灾难”这句话背后,那些“病态”的父母 在家庭治疗师眼中,厌倦学习的孩子也可能在试图拯救家庭。 “在儿童精神病学中,严重抑郁、严重焦虑症等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诊断出来,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例是孩子为了拯救家庭而采取的最极端的方式。相当一部分父母关系不好,在这个时候孩子突然吃不饱、睡不好、情绪失控、不能上学、不能人际交往等等。 一时间,拯救孩子成为父母的核心使命。父母暂时放下恩怨,全力配合救孩子。但我们发现,随着父母关系的变化,孩子的症状会反复出现。这个病人只是拯救家庭的一个工具。”心理咨询付博文说。 家庭心理治疗师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如果学习厌烦确实成为一个问题,那并不一定完全是孩子的错。 回顾历史,心理学家(1965)给出了很多类似的证据。他坚持认为,学校厌恶需要关注家庭动态,并抗议低估父亲的影响力。 当研究人员对“拒绝上学的孩子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检查时,他们得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结果[6]: 去年,某医院心理科墙上张贴的“首次就诊的青少年患者家长必须提前报名,共同完成心理评估”的告示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共鸣。 大家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回忆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痛苦的过去,问这是哪家医院? “他真的很了解我们东亚的孩子。” “有时候我觉得孩子们鼓掌消息的背后有很多无奈,因为孩子多,他就好像被钉在一个病态的位置上,没有办法告诉世人,其实我受够了”只有给父母贴标签、诊断,才能了解他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亲密关系中吵架的时候,你明明想要对方的关心,却会通过推开对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因为那样的话,对方就会体会到被拒绝的感觉,所以你们是同一个频道的。 同样的,孩子们其实也想告诉父母,我已经受够了。我不想被你贴着标签来理解。我想在你眼中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人。问题。”严一嘉说道。 将问题完全归咎于贫困的“原生家庭”,认为父母双方都是罪魁祸首,这是一个无情的结论,也是一场“双输游戏”。 “如果诊断成为终点,那么什么都解决不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严一佳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和家长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 “很多时候,孩子来到我们这里的时候,都是带着很大的焦虑而来,而我们的工作就是看看他们的需求(needs)是什么,包括他们父母的需求(needs)是什么,然后帮助他们形成一些新的需求(needs),然后帮助他们形成一些新的需求(needs)。”关系模式。 ” “即使父母确实得到了诊断,我也不认为这是一条出路。现实是,诊断是很多孩子心中的终点。他们常常认为,如果我得到了诊断,我可以做任何事情; 如果我确诊,您不必问我该怎么办。 当然,这是事实。我们诊断的目的本身是为了带来更多的理解,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最终都需要在某个时刻不断地探索内在和外在的世界,最终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规则。能够很好地应对周围的环境和你们之间的关系。”严一嘉说道。 对于青少年及其家人来说,观察、反思和对话的作用被低估 心理咨询咨询师赵静在北京工作。 回顾去年青少年的来访,她看到的是:有些家长带着强烈的愧疚感而来,怀疑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但随着咨询的深入,你会发现家长普遍“在潜意识层面抵制改变”,仍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部分责任。 “他们常常想,如果是我的问题,我这么多年不就正常了吗?为什么不去看心理医生?我们愿意配合,但问题还是出在孩子身上。” 在应对因拒绝上学而来到心理咨询室的青少年时,赵静常常发现她需要应对的是“整个家庭的沟通模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妈妈就在无休止地抱怨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如果现在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怎么办……这时候,孩子就不能咨询过程中他躲在房间的角落里,拒绝任何回应,此时我会帮助母亲和孩子共情并表达他们的需求,并帮助他们看看互动中发生了什么。现在什么情况下孩子会退缩、焦虑事实上,往往是当母亲表达出焦虑时,孩子才开始无法接受和消化这种感觉,从而导致行为上的改变。” “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靠‘试探到底是哪一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赵晶说。她经常需要在全家人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家庭协商。当她遇到渴望独立的青少年时,她也会单独与青少年进行咨询,并定期进行家长访谈。只有这样,她才能帮助大家创造一点心理空间。 严一嘉也有同样的感觉。她说:“我遇到过很多厌学、拒绝上学的孩子,当他们鼓起勇气回到学校后,还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孩子们会强烈的焦虑感,会预设各种重返学校的计划 在经历了糟糕的情况后,他多次拒绝上学,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计划来帮助孩子适应已经有些压力的情况。这部分需要谈谈和陌生的环境。考虑过。” 她用“OTT”三个词来总结她与青少年合作的方法。 “这三个词出自《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一书,意思是观察()、思考(think)、沟通(talk)”,即:观察孩子正在经历什么,思考孩子需要什么,并与孩子交谈。 “观察有很多层面,首先我们会观察孩子来到心理治疗室的时候是如何与你产生联系的,比如他来的时候紧张吗?他在候诊室里坐得怎么样……这些都是观察的范畴,里面有很多信息,就是我们不仅仅自己去思考,我们也会帮助孩子去思考,比如说,你在家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或者,在你的想象中,你回家后会发生什么?上学的经历是什么样的,等等。对话意味着你可以谈论它。 “例如,孩子说我今天不想做作业。如果家长回答:“你必须做,因为这是你作为学生的作业”,或者“你是成年人,你必须负责”为了你自己。不管你做什么,你都必须这么做。 “振作起来,干起来”——这不是一个OTT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号施令、被评判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被纪律的过程。 严一嘉观察到,当代家庭往往缺乏OTT体验。不仅存在眼前的缺乏,而且存在世代的缺乏。 由于她在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环境中工作,她有时会接待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访。 “在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很难想象父母还能有很大的OTT空间与孩子谈论今天的感受、在想什么?如果能吃饱住住就已经很好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没有心理空间与孩子谈论这些事情,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时,可能很难将这部分内容提供给孩子,这不是他们的错,但作为专业人士,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重建。一些沟通渠道。” 因此,心理咨询也必须注意支持父母的情绪。 例如,“当母亲自己正在失去很多东西的时候,孩子正在蓬勃发展。这种落差感对于母亲来说也会非常强烈。如果她没有空间谈论这些事情,她只会在这些情感的驱使下,他们不断地做伤害孩子的事情,或者一直想着这些事情。 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第三方支持关系,都是在创造一个空间,让你可以让那些不舒服的感觉在那里停留一段时间,想一想,说一说,这样你就不用放弃它了。第一次炸弹。立即扔掉它。也就是说,你本来打算扔原子弹,现在可以扔小手榴弹了。这也是一种进步。 如果父母不是对自己好奇,而只是对孩子好奇,这仍然是一种非常机械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非常愿意做家长支持工作,因为我希望有一个空间让他们在悲伤的时候仍然可以感受到。即使我对自己感觉不好,我仍然可以被倾听并得到良好的对待。 ,理解,好奇。这些经历会让他们发展出一些新的自我功能。”严一嘉说。 了解自己的感受是一项非常重要且罕见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我无法选择的,那么至少有人能看到我正在经历的事情,让我可以安心地去经历。 例如,如果你生病了,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让你明天感觉好一些,但是你的朋友和家人知道你正在经历什么以及你有多不舒服,所以他们可以让你安心地康复。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说:快点好起来吧!但没有人关心你在哪里感到不舒服——这种经历对于病人来说可能更具毁灭性。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是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在做这做那,而是让家长体验一下被听到、被看到、被允许、被接受、被支持的感觉。 ”。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要,回到这个需要,如果这个需要不能这样被满足,那怎么能被满足呢?” 采访最后,严一嘉再次强调,要了解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需求”。 “很多家长都会纠结孩子过多玩手机的问题。虽然我也同意玩手机不应该无节制,但当孩子无节制地玩手机时,他满足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需求?如果家长干脆把手机拿走,或者每天只让他玩10分钟,孩子有什么合理的渠道来满足这些需求呢?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也许会对家庭中许多非常紧张的问题有新的启发和解决方案。” 参考: [1]石晓宇,阮林艳,何莉。他们为什么不去上学?中学生拒绝上学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社区心理学研究,2023,16(02):193-210。 [2]:他的首席, 的 2022/23 [3]伍德等人。和青年:交叉输入三个数据集。儿童开发。 2012年1月-2月;83(1):351-66。 DOI:10.1111/j.1467-8624.2011.01677.x。 [4]《三联生活周刊》:开学一个多月,儿童精神科已满 [5] 等人。 and : A 代表过去, , and of 代表过去。正面。教育,2022 年 07 月。DOI:10.3389/feduc.2022。 [6] [英国]约翰·鲍尔比,《附件三部曲:分离(第2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6月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