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亲子关系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网瘾厌学现象上升,如何应对?时间:2024-06-02 11:08 青少年由于生理变化、人际关系、家庭变迁、学业压力等因素,从中学阶段开始进入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高发期。 一些基层教师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病例明显增多。中小学生是身心承受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心理困扰比成年人更严重,沉迷网络、厌学等现象呈上升趋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十六中学政教处处长闵胜苏等多位基层教师反映,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情绪上。 青海省西宁市行知小学校长周静表示,长期不规律的线上教学,导致师生的学习期望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同龄人之间交流少,情感难以宣泄,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开学后学生不能迅速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厌学的情绪。”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补短板 走访中,基层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引导还存在三方面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相关保障措施不完善。民盟宁夏区委认为,近年来,虽然表面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但在部分家长“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下,应试教育的压力严重挤压了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空间,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此外,缺乏完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有的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经费不足问题突出,心理咨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维护和更新缺乏专项资金支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口号层面。据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专职化程度低成为最大瓶颈。 一些中小学虽然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咨询室,但由于专业教师缺乏,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各级心理咨询站也因缺乏规范的岗位和专业人员,无法继续正常开展工作。同时,已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兼职性质,时间精力投入达不到应有的水准,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海南教育心理专家、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李会军表示,2018年前后,该校一个年级10个班中,只有个位数的学生患有心理疾病,需要服用药物治疗;而到了2021年,患抑郁、焦虑、躁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心理教育专业师资的缺失,可能使学校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时空保障等方面落到实处。” 家长对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和教育理念有待提高。一位基层教师说,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往往是压垮孩子、让孩子走向极端的导火索。一些家长即便认识到孩子心理问题的客观存在,也不愿意“为了治疗而耽误学业”。学校心理工作不同于医疗救治,对于需要及时转诊的学生,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治疗很容易被耽误。 此外,基层教师反映,心理治疗转诊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医院心理门诊收治能力不足,虽然学校和医院建立了足够通畅的转诊渠道,但“医院不能收治所有病例”的问题普遍存在。转诊后,公立医院的治疗方式与学校心理咨询有很大不同,部分学生因没有得到“温柔对待”而对继续治疗产生抵触情绪。 心理健康长期护理需各方共同努力 基层教育人士建议从多方面“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是建立心理健康师资补充机制。周静等建议,每个学校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鼓励有一定心理健康基础的教师通过在职本科心理学课程等方式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优化专兼职心理学教师的专业背景。 二是探索完善家校社会医共育机制。加强家校医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站主渠道作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学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协会作用,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库,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多位基层教师表示,学校心理工作更多侧重于基础心理健康工作,但面对被确诊心理问题的学生日益增多的趋势,返校后需要有针对性的长期陪伴和一对一家庭走访,单靠教师是不够的。此前,共青团成都市委已试点建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站,将社工引入校园,有效解决了心理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专家表示,心理健康工作要预防为主、健康发展为辅。不少一线教师表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应对外界挫折的韧性和能力。 “家长和老师应该做孩子真正的倾听者和参谋长,让孩子做自己的领导者,这样才是更合适的亲子、师生关系。”闵胜素建议,学校应尽可能多地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孩子沟通、交友的能力,改善长期线上教学导致的社交能力减弱的问题;此外,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时空保障等方面,及时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与支持。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