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戏瘾心理咨询|北京安定医院成瘾门诊开诊,游戏成瘾被正式认定为精神疾病

作者: 成都心理咨询 2024-08-11 11:12

9月24日下午2点,北京安定医院戒瘾专科副主任医师盛丽霞坐在门诊楼二楼专家门诊18号房间,准备接诊她的“第一位病人”。

 

这是网络成瘾诊所开业的第一天。

 

据媒体报道,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一致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正式将“游戏成瘾(又称游戏障碍)”认定为精神疾病类别。该标准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近年来,游戏成瘾人群越来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沉迷于网游和赌博。而中国是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国家之一,因为我们在临床上确实发现了很多这样的病例,已经影响到了他们日常的休闲、工作、生活。”盛丽霞告诉南都记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田成华曾对海外网表示,正式将“游戏成瘾”归类为疾病,将极大帮助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如果不被列入精神疾病名单,医院就无法治疗。过去,医院偶尔会收治这样的患者,但并不是以“游戏成瘾”的诊断收治,而是通过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来收治。

 

盛丽霞告诉南都记者,“在门诊,有很多人来咨询网瘾问题,但医院里的医生并不是全部都是戒瘾专家,给出的建议也参差不齐,这导致家属和患者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所以我们就组织专业人员开办了这样的门诊。”

 

公开资料显示,盛丽霞擅长常见精神疾病尤其是药物依赖的诊治,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编委,发表过《成瘾性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临床药物治疗杂志》)、《酒依赖患者的团体康复措施》(《中华医学杂志》)、《对精神障碍分类的一些认识》(《临床精神科杂志》)等文章。

 

开诊所:确诊“游戏成瘾”患者比例极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游戏成瘾”患者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通常持续时间至少12个月:●对游戏频率、强度、时长、开始和结束,以及游戏场景缺乏自我控制●将游戏置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生活之上●在过度游戏造成负面影响后仍继续甚至增加游戏强度

 

盛丽霞透露,此前国家卫健委已对ICD-11中有关“游戏障碍”的诊断目录从临床表现、诊断到治疗等做了进一步细致的梳理,相关文件即将出台。

 

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了《游戏成瘾防治专家共识及核心信息宣传漫画》,漫画中表示,游戏成瘾是一种成瘾性疾病,玩游戏是正常行为,但过度玩游戏会导致游戏成瘾。

 

漫画还显示,游戏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对游戏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活动、被迫停止游戏,可导致精神抑郁、情绪或行为失控,通常持续12个月以上。游戏障碍可得到有效干预,但易复发。游戏障碍会严重损害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应及时寻求正规专业机构的帮助。

 

成瘾心理咨询与治疗权威指南_成都心理咨询私人诊所_成都游戏瘾心理咨询医院

 

不过盛丽霞表示,由于“游戏障碍”刚刚被纳入精神疾病范畴,目前尚无类似抑郁诊断的量表对其进行测量和评估,主要依靠临床经验进行判断。

 

盛丽霞曾治疗过一名沉迷于游戏的中学生雷磊。据盛丽霞介绍,雷磊在沉迷于网络游戏之前,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考上了重点中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网络游戏,晚上就开始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早上就把应用删了。

 

因为学校禁带手机,雷蕾找各种借口不去上学,在家里玩游戏。他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同学和老师也开始质疑他的能力。雷蕾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包括自卑。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游戏升级带来的成就感、荣耀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雷蕾开始沉迷于游戏。这种情况持续了12个多月。医院后,虽然医生控制了雷蕾玩手机的时间,但他还是借用病房里其他病人的手机玩游戏。

 

虽然雷蕾被确诊为游戏成瘾,但根据盛丽霞的临床经验,能被确诊为“游戏成瘾”的患者比例并不高。24日下午,盛丽霞一共接诊了4名患者,无一人被确诊为“游戏成瘾”。

 

盛丽霞告诉南都记者,其中一名患者出现抑郁、自残行为,属于抑郁病例。患者平时不爱玩游戏,晚上睡不着觉,就整天泡在手机上看新闻、刷抖音。“我把这个抑郁患者转到相关科室治疗。”

 

我们还发现,部分患者与家属存在意见冲突,孩子希望从事电脑软件开发、电子竞技等职业,但父母认为这不是正经职业,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所以才来医院咨询。

 

“这种职业选择的冲突,不属于疾病的范畴,也不是医生能够解决的问题。”盛丽霞说。

 

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

 

确诊“游戏成瘾”后该如何治疗,盛丽霞告诉南都记者,“游戏成瘾”治疗主要依靠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如果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可能还需要药物治疗。

 

对于住院患者,我们还进行行为训练,主要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习惯没有手机的生活。如果是学生,我们会让他们在治疗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恢复正常的上课时间。”盛丽霞说。

 

盛丽霞说,经过一两个月的治疗,孩子出院前情绪基本稳定,逐渐恢复正常学习、生活。但患者回家后会不会重回以前状态,再次沉迷手机,还需要家长和医院的继续配合,实时关注孩子动态。

 

“因为青少年还处于大脑发育不完善的阶段,自我管理能力还不是特别好,有时候还是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但一定不能管理过度。”盛丽霞说。

 

成瘾心理咨询与治疗权威指南_成都心理咨询私人诊所_成都游戏瘾心理咨询医院

 

随着网络游戏在国内的普及,戒除网瘾的机构、学校也开始涌现,电击疗法、闭关训练、军事化管理等各种戒除方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戒除网瘾的机构、学校也频频曝出儿童被虐待甚至被杀害的事件。

 

盛丽霞说,送孩子去训练营或许能帮助部分孩子恢复正常,但因为孩子最终要回家,家人无法像在训练营那样管理他们,所以很难判断最终的效果。医院除了对患者进行救治外,还需要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与医生密切配合,因为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焦虑、控制和随机医疗

 

游戏成瘾治疗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康复了?

 

盛丽霞告诉南方都市报,只要患者能自我管理,正确使用手机,社会功能恢复,情绪稳定,就属于好转,但家属的要求往往更高。

 

“家属更多的要求是,只要停用手机,成绩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社交功能恢复不代表学习成绩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网络要正确使用,但不能不用,毕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盛丽霞说。家属对病情的认识与医生存在差异,问诊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对家长进行科学教育上。

 

事实上,盛丽霞发现,孩子和家人的说法往往有很大差异,基本上家长都认为孩子沉迷于游戏,但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

 

有些孩子因为游戏水平不高,不爱玩游戏,晚上睡不着就玩手机看新闻、刷抖音;有些孩子学电脑编程、做软件开发,却被人误认为是玩游戏。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医生沈嘉宏曾对媒体表示,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可能会导致一些家长给孩子贴上“游戏成瘾”的标签。

 

早在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之前,许多家长就会把孩子送到非正式的网络成瘾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根据网络成瘾治疗及机构的相关报道,儿童在网络成瘾机构中被虐待,甚至被杀害的案例屡见不鲜。

 

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认为是玩手机的问题,其实影响成绩的因素有很多。盛丽霞建议,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不必紧张,最重要的是要和孩子沟通,教会孩子如何自我管理。

 

成都游戏瘾心理咨询医院_成都心理咨询私人诊所_成瘾心理咨询与治疗权威指南

 

争议:电竞从业者不属于游戏成瘾诊断范围

 

事实上,早在2018年6月,当世卫组织将“游戏障碍”纳入ICD-11草案,并给出详细定义时,就遭到了多个游戏组织的联合反击。

 

据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世界各国游戏协会签署的声明,电子游戏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设备和平台,全球有20亿人享受着游戏带来的乐趣,其教育性、治疗性和娱乐性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

 

以电竞大国韩国为例,韩国相关委员会表示正密切关注世卫组织的决定,但尚未认可。北京涛安律师事务所游戏团队高级顾问孙磊对南都记者表示,游戏是韩国的支柱产业,韩国认为产业是第一要务。韩国是第一个限制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国家,但这一规定在6月27日被废除,“都是为了给游戏产业铺路”。

 

盛丽霞对南方都市报表示,从事电竞的人并不在游戏成瘾的诊断范围内,“因为我们知道有些人是专业从事电竞游戏的,这是他们的职业,所以我们不能说他们玩这个游戏会损害他们的社会功能。”

 

此外,为了防止人们对游戏的过度理解和对网游的恐惧,对游戏成瘾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但要成为职业电竞选手,必须在某款游戏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并在游戏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在这之前,会被诊断为游戏成瘾吗?

 

盛丽霞认为,这种可能不能排除。此时家长需要和孩子沟通,明确孩子的职业偏好。如果孩子有天赋,可以考虑;如果孩子没有天赋,还是需要另作打算。但不管怎样,最好完成基础教育。“电竞游戏和高科技不断发展,当你的知识面很窄的时候,就算你是个电竞选手,也不是个好的电竞选手。”

 

此外,精神医学界对于游戏成瘾诊断的科学性也持有不同意见。据外媒报道,专注于研究暴力电子游戏利弊的学者J博士曾在接受知名游戏媒体采访时表示,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的举动过于仓促,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沈嘉宏曾对媒体表示,将游戏成瘾归类为精神疾病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研究其发病机制、流行病学、防治措施,区分喜欢玩游戏的人和沉迷游戏的人。但另一方面,由于医务工作者的诊断能力参差不齐,有些人可能会被误诊为游戏成瘾者。

 

(蕾蕾为化名)

 

南都见习记者韩晓丹、潘迎欣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