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青少年抑郁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从林嘉文事件看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紧迫性时间:2025-01-07 11:09 小学生有时会有很多烦恼。 2月23日,西安市18岁高中生林嘉文留下遗书跳楼自杀。抑郁引发的精神困境再次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思。 “我们总以为孩子是天真无忧的,但实际上他们也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青春期。” 2月26日,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开平教授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国家中小学心理教育十分缺乏。相关政策和标准尚未引起社会足够重视。” 近期,不少中小学心理问题工作者和心理学专家指出,处于身心成长变化阶段的青少年其心理特征尚未完全定型。他们比成年人更活跃,更容易受到压力和挫折。 ,一旦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就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他们呼吁社会,精神教育刻不容缓,应尽快出台相关措施,构建学生心理教育体系,防止校园悲剧重演。 小学生有时会“心事重重” 近年来,学生心理疾病问题日益突出,情况不容乐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20年,全球儿童精神障碍将增加50%。 有时,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匆忙结束生命:2010年10月,一名11岁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从北京市海淀区观城北苑社区3号楼跳下; 2013年,四川成都大学杜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的一名10岁男孩在语文课本上留下遗言后从30层楼上跳下; 2016年1月6日,邯郸市鸡泽县一初中女生喝农药后抢救无效死亡…… 小学生有时会有很多烦恼。 2015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医生戴旺雷接诊了一位只有小学二年级的重度抑郁患者。 戴旺雷说,谈话中,孩子表现得很着急,说父母不关心他,老师讨厌他,感觉不到温暖,还总是被骂。 “但我了解到,他的家庭很完整,他的父母其实也很爱他。他的父母说,有时孩子的成绩有波动,问了几个问题后,孩子就感到压力很大,想自杀。” 2014年,温州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约35%的初中生患有抑郁,10%的人至少有过一次自杀的念头。 青少年也是抑郁的高危人群,发病率高达2%至8%,而且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有自杀倾向。 抑郁有生物学根源 什么是抑郁? “抑郁最根本的特征是它导致一个人失去快乐的能力。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精神疾病,还有深刻的生物学根源。” 2009年,一位著名生物学家对此做出了解释。 彭开平介绍,这种生物学表现是人类对各种应激源的应激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生命的潜力。类似于“狗急了就能跳墙”,是生物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但如果危机结束后应激反应开启而不关闭,就会演变成慢性应激,对人体造成伤害,引发抑郁症。 “所以,抑郁是环境、身体和心灵三重影响的结果。” 令人担忧的是,中小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识别率很低,大多数中国家长,甚至老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认识一片空白。 专家介绍,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反应迟钝、沉默寡言、失眠、厌食、疲劳等生理表现,都是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早期征兆,需要警惕。身体的变化也会带来心理的变化,比如厌学、与父母吵闹、冷漠、回避、厌倦生活等。 那么,家长、同学、朋友、老师甚至邻居如果及时发现孩子的抑郁倾向,该怎么办呢?彭开平建议,陪伴、举报、寻求专业帮助和持续关注是更合理的步骤。 彭开平说,首先要关心、陪伴他们,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维护释放压力的渠道,增加拥抱等身体亲密接触,细心照顾他们。 同时,孩子发现同伴不高兴或情绪异常时,要注意不要嘲笑或揭发同伴。只要默默地呆在那里就有意义和价值。 如有必要,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来帮助解决心理痛苦,最重要的是,制定未来的行动计划。最后,保持乐于助人的氛围。 省重点尖子生前来寻求心理援助 受到家人保护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快乐,但当他们上学、学习、与其他孩子相处时,他们的焦虑就开始加剧。 彭开平告诉澎湃新闻:“孩子小的时候自我意识很强,不太关心别人。然而,一旦离开家人的保护,上学后,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受到他人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比如与同龄人的关系。出现差评,甚至霸道欺凌、攻击等行为。另外,很多这个阶段的孩子,在个人的身体变化之后,开始对异性产生模糊的感觉,变得焦虑。 ” 多位中学一线心理教师表示,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主要来源于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则包括老师与学生、同学、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焦虑,以及与异性的交往。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协会会长吴强强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 2月29日,他向澎湃新闻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其中,小学生大多存在学习适应和社会交往问题。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开始增多。主要原因来自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难以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 工作中,吴强强还遇到不少省市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向他寻求心理帮助。他了解到,这些“好孩子”的烦恼主要来自于他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比如考名校的精神压力。 吴强强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生态度与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密不可分。当前,社会和校园面临着价值观的多元化。 “因此,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既紧迫又充满挑战。如果我们能够少一些拜金,多一些追求人文精神,那么这对我们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改善小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 精神教育应成为心理教育的核心本质 “心灵的教育可能是心理教育的核心本质,但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没有心理学课程。我什至可以武断地说,很多中小学都没有心理学课程。”学校的学生不上心理课。”彭开平感慨地说。 他认为,这与我国对心理学重视不够不无关系。 “社会总是认为心理学没有价值和意义。” “在美国,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教孩子们一些心理学知识,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知识。比如,如何让自己快乐?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如果有人不小心骂了你怎么办? 彭开平介绍,美国也有一些专门针对儿童的心理学、情商教育书籍。例如,如果一只小老虎和一只小猫吵架,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还有一些针对离婚率高的社会的书籍;还有一些书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在不同时间住在两个家里以及如何应对。 彭开平呼吁,中国的教育要真正加强与日常生活、人民生活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首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可能发生的变化,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不知所措。可怕的是,因为无知,他们会陷入困境,无法自救。” ”。 大学心理学课程误区:过分强调生物因素,过少人性知识 此外,社会上还应该有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保证孩子在校外的环境中能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和机构真正愿意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服务。 专家介绍,目前,“心理热线”、“心理咨询点”、“私人留言邮箱”等是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主要“媒体”。尽管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了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但大多仍流于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七宝中学心理教师杨敏仪告诉澎湃新闻,近年来,高中对学生心理咨询十分重视,但总体情况仍需不断完善。 杨民义建议,首先,各学校要保证一定比例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其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课程。此外,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还必须积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向各级学生群体渗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光靠专职心理老师肯定是不够的。”张静还认为,在学校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和班主任。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应是加强专业心理培训和整个教学行业的培训。教育。 不过,在加强教师心理专业素质培养方面,彭开平指出,不少教师在师范院校修读过心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通常过于强调生物遗传学、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因素,并且缺乏对心理学的真正理解。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有关人性的心理学知识。 “目前大学开设的一些应用心理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让本专业的学生考研、就业做准备,而不是为了立人、培养正气,向社会大众普及积极阳光的心理知识。这就是我们这几年对心理学的误解。”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