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校园霸凌心理咨询|德国学校社工如何应对校园霸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时间:2024-06-26 11:16 来源|微信公众号“优优德国育儿” ID: 我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霸凌的文章,但优优还没上小学,也没有亲身经历,担心写得不够生动具体,所以一直没动笔。 说到处理校园霸凌,我婆婆可谓是老手了。她曾经是德国一所中学的社工。德国每所学校都有社工,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解决学生和家庭中出现的霸凌、家庭暴力、厌学、抑郁等问题和心理疾病。 德国学校之所以配备社工,是因为他们重视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 德国学校不仅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还包括很多社会情商教育和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融入社会的道德教育。 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并不是简单的惩罚或者请家长帮忙就能解决的,问题行为的根源一定是心理上的,孩子需要懂心理学的人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引导,只有找到根源,解决了内在的心理问题,外在的问题行为才会消失。 德国学校的社工负责帮助孩子们排解情绪、建立健康心态,如果遇到社工无法解决的案例,就会向更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政府机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总之,在德国教育界人士眼中,儿童心理问题不是小问题,必须及时干预,若放任不管,可能发展成抑郁、自杀、霸凌,甚至成为危害社会的定时炸弹…… 我的婆婆帮助过很多被欺负的孩子,也去过很多打孩子、酗酒的家长家,见过太多破碎的家庭和受伤的心灵,很多问题家庭的孩子在毕业后遇到困难时,都会来找她帮忙。 她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她忍不住要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但这种工作也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最后,她在 59 岁时选择提前退休。但即使退休后,她以前的学生也经常邀请她回学校坐一会儿。 德国学校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度很高,无论是明显的人身攻击,还是含蓄的嘲讽、比较、拉帮结派、孤立、散布谣言,在德国都被定义为欺凌。 德国学校不会对欺凌行为掉以轻心,也不会低估其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从开学开始,学校就会做大量“防欺凌”的教育工作。 比如要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班级精神”,让班级成员有归属感,教育每一位班级成员都为形成友好、互相支持的班级氛围作出贡献。 比如,教室墙上会贴出海报,提醒孩子们如何用语言协商解决冲突,而不是诉诸暴力等,也会有相应的课程。 比如会开设专门的情商课程,教孩子不拉小团体、不孤立同学、不传播谣言……从一开始,新生孩子就会被告知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对欺凌行为的定义也很明确。 德国人对待欺凌的态度是:预防比制止更有效。(我以前写过德国人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善良,将暴力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 应对欺凌的三个步骤 当然,尽管德国学校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预防工作,但欺凌事件仍然不可避免。 不管你上哪所学校,即使是名校,欺凌几乎无处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欺凌者。校园欺凌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非常困难,不是什么老师都能解决的。由于欺凌行为通常发生在老师看不到的地方,因此普通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欺凌行为的存在就足够了。 为了真正有效地消除欺凌行为,教师和社会工作者需要接受专业培训。 在德国,目前解决校园欺凌最常用的方法叫“不责备”,顾名思义,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不责备任何人。 “不责备”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后来传入瑞士。由于在瑞士实施效果良好,2002年又被教育工作者引入德国,并在全国大力推广。目前已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效仿和采用。 “No Blame”的结构非常清晰,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校老师/社工与受害者交谈 对话目标: 获得受害者对老师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的信任,相信在老师的帮助和行动下,欺凌行为将会停止; 取得受害者的同意,让老师按照建议的方式为他/她做一些事情; 向欺凌者索要小团体成员名单以及他或她最喜欢的同学名单。 面谈期间要传达给受害者的信息: 教师要用坚定的态度让受害者相信学校一定会改变欺凌行为; 向受害者保证,老师的行为不会使受害者的情况变得更糟(没有人会受到惩罚); 简要描述行动的进程和采取的步骤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欺凌行为通常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包括欺凌者以及欺凌者身边的“追随者”,还有推波助澜或者保持沉默的人。 有的追随者和围观群众单纯受到欺凌者的煽动,加入其中一起取乐,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多大的伤害;有的追随者和围观群众明知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因为胆怯,不敢站出来为受害者说话。 由于受害者在群体中处于孤立和无助的状态,欺凌行为给受害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尤为深刻。很多人长大后仍然无法摆脱童年被欺凌、被孤立的心理创伤,经常做噩梦。 在《No Blame》中,欺凌群体的成员和群众对于制止欺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第一步就是让受害者决定选择哪些成员来参与解决: 老师可以问: 你暗恋的人是谁?你和谁是朋友? 谁会给你带来麻烦? 在谈话的最后,老师安慰受害者,告诉他不需要做任何事。为什么受害者不需要做任何事?这就是No Blame的精髓之一。 如果我们告诉受害者如何改变自己,就好像在告诉受害者,他成为受害者是他自己的错,因为他做得不够好,才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这个逻辑是错的!当霸凌者想要欺负一个人的时候,他总会找各种理由强加给他。这与受害者无关。即使受害者没了,霸凌者也会寻找下一个猎物。 老师在谈话中需要明确的态度是:被欺负不是受害者的错,需要改变的是欺凌行为本身!受害者需要的是学校和同学的支持,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注意:与受害者交谈时,不要询问欺凌事件的细节,因为这些与解决欺凌问题无关,而且这些细节往往让受害者感到尴尬和难以启齿,回忆起这些痛苦的细节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第二步:教师/社工与“支持小组”成员会面,讨论应对策略 老师根据第一步中受害者提供的名单,邀请6至8名学生组成“支持小组”。 一些: 其中半数为欺凌团体成员(主动参与欺凌行为、为共犯、教唆者); 另一半来自对受害者持积极或至少中立态度的人(潜在的救生员、朋友、勇敢、具有社交能力的学生)。 “不责备”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教师将“支持小组”视为整个行动中的积极帮手,并利用“支持小组”的参与来推动欺凌行为的解决。 在《不责备》中,解决欺凌行为的核心力量是小组成员和欺凌者周围的群众,因此教师与小组成员和群众对话并在对话中赢得他们的配合至关重要。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