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高考压力心理咨询|成都 49 中一学生坠亡事件追踪:监控记录还原活动轨迹,家属悲痛难抑时间:2024-08-15 11:14 5月11日晚 记者连夜采访 学校、教育局、公安部门、家人等 多名关键人物 尝试重构整个事件过程 监控录像还原了成都第49中学学生小林坠楼前的活动 孩子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境地? 12日上午,记者在成都市第49中学附近的一家宾馆见到了小琳的父母,随行的还有十几位亲朋好友,房间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 成都四十九中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唐小琳告诉记者,小琳是四十九中(枫林校区)高二寄宿生,学习成绩优秀,有望考上高考。 事发至今,小林的父母始终无法面对儿子已经离世的事实。“上周末我去接孩子,他主动跟我说考得不好,我问他为什么考得不好,他说没休息好,其实他都能做完所有题。他还让我放心,这不是高考,他一定会考好。”小林的母亲陆女士哭着告诉记者,她告诉小林,妈妈相信他,不会给他压力。 “出事当天,我和孩子正在商量暑假去哪里旅游,放学时孩子还笑着跟我说‘拜拜’,怎么才两个多小时就出事了?”陆女士说,孩子成绩好,性格开朗,平时住在学校宿舍,周末送回家时,两人总是有说有笑,孩子对学习也很有信心,有自己的打算,之前她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 事发后,警方走访了数十名师生,了解到小林在学校人际关系良好,没有发现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也没有受到过体罚、侮辱、欺凌等行为。随后,警方在小林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一张写给女生的纸条,经技术比对,发现这是小林亲笔所写。 唐晓琳介绍,枫林校区设有心理咨询室,有两名专职心理教师,初一、高一入学时,学校都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晓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但警方调取了小林生前手机数据,发现去年6月,小林和朋友在QQ聊天中写道:“我每天都想着49楼,一跳就能摆脱所有烦恼。”今年5月,他又用自己的QQ号转发了一条聊天记录给好友,其中有自嘲的言论,表现出自我否定和过度担忧。有同学在警方调查中反映,小林性格比较内向。 官方通报称,成都第49中学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类似自杀、自残等悲剧时有发生。 青少年自杀的特征 青少年自杀的第一个特点是并不罕见。 很多人以为,青少年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年轻、健康、前途光明,遇到一些挫折都是小事,何必去寻死呢? 事实上,自杀是全球 15 至 29 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中国的情况也类似,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10岁前自杀率较低,但10岁以后风险迅速上升。在10至25岁青少年的非疾病死亡原因中,自杀位列前三位,另外两位是交通事故和溺水。 几乎七分之一的青少年有自杀念头。这些念头悄无声息,却无处不在。 2007年的一篇文章对上海市2416名五年级至高二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5.23%的学生曾认真考虑过自杀,5.84%的学生曾有自杀计划,1.74%的学生曾实施过自杀行为。 2012年的一篇文章对杭州市7335名初中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14.3%的人曾认真考虑过自杀,6.9%的人已有自杀计划,2.1%的人曾采取过自杀行为,1%的人曾多次尝试过自杀。 接受调查的人都还活着,但也可以根据此来估算死亡人数——自杀未遂与自杀的比例一般在10:1左右。 青少年自杀的第二个特点是,引发自杀的诱因往往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的青少年心理过于脆弱,难以承受任何挫折。”事实上,青少年自杀往往是“近期直接原因”与“长期危险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后者虽然发生在过去,但仍然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 最近的直接导火索可能是一记耳光,一声呵斥,一次争吵,一次处罚,一次拒绝,一次心碎,一次低分……总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长期的危险因素可能是五岁时受虐待,六年来的孤独无助,或是两年前开始的校园欺凌……问题是,如果当事人已经去世,就很难找出究竟什么是“长期因素”。 根据《中国国家精神卫生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抑郁和严重抑郁率也有所增加。 在小学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9%至3.3%。 初中生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7.6%至8.6%之间。 在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至12.5%之间。 每十名高中生中就有一名已经患有严重抑郁! 作家刘良成说:“我们看不到一个人一生中下过的所有雪,只看到最后的打击,更多的伤痕默默地埋藏在他们心里。” 孩子有自杀念头,但很多父母不知道 一项针对自杀未遂后被送往急诊室的青少年患者的研究发现,85%的人没有告诉任何人他们有自杀想法;90%的人的父母不知道他们有自杀未遂的情况;近70%的人从考虑自杀到采取行动的时间不到30分钟。 这意味着许多父母在青少年死亡时会感到震惊和困惑——怎么会这样?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很好?我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总是在发生自杀悲剧后才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电影《汉娜的遗言》中,汉娜自杀后,震惊悲痛的父母想要了解“她为什么自杀”。 于是他们回忆了汉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参观了学校并查看了汉娜的物品,最后悲伤地发现他们对汉娜的学校生活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她的朋友是谁。 最后通过她提前录好的录音带,我们得知她在自杀前承受了很大的心理痛苦——她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感到孤独和被背叛、被同学传言是“随便的女孩”、遭受过被强奸的创伤…… 但已经太晚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心理问题直到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才会被大人注意到。 毕竟,我们没有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没有注意到他们内心的需要,他们用不成熟的力量去挣扎,但压力大于他们的力量,所以他们放弃了。 对于心理问题风险较高的儿童 早期干预和预防 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 王春认为 正确的 青少年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意见》,其中专门谈到了在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采取的预防措施,比如开展教育让每个家庭都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中,又列举了六类措施: ■ 学校要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中、高中学生及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 特别关注贫困学生、留守学生、流动学生、单亲学生、残疾人学生、受校园欺凌学生、丧亲学生等弱势学生; ■ 对精神障碍患者子女开展家庭关怀教育,助力成长; ■ 对有一般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及批判教育; ■ 对疑似存在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要指导家长陪同子女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对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要协助家庭和有关部门做好心理服务,建立健全患者病情稳定返校机制。 上述措施中提到的“对象”,其实也包括高危人群,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家庭+学校+社会 携手筑牢儿童心理防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邓红认为 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针对性不够,难以发挥实效。 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加快补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