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考试压力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关注,专家齐聚首届论坛探讨解决之道时间:2024-06-14 11:08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10月24日记者从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获悉,相关调查显示,“入学压力”“父母期望”成为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该如何解决?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中国教育30人论坛主办的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众多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临床医生、一线教师等专家分享了跨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 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悉,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理事长、中国教育30人论坛委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振熙近日开展了一项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网络问卷调查报告。调查共收到有效样本21551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调查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各类因素中,选择最多的是“升学压力”,有11779人选择,占54.66%;其次是“父母期望”,有9386人选择,占43.55%;“学校考试与评价”,有8614人选择,占39.97%;选择“教师言行”、“人际沟通”和“成长困惑”的人数分布比较均匀,分别为4027人、4729人、4096人,占比都在20%左右。 其中焦虑状态非常严重需要帮助的有511人,焦虑到无法正常学习的有158人,已在医院确诊的有107人,占比为29.36%。在已确诊焦虑的青少年中,轻度、中度、重度焦虑分布较为均匀,分别占比34.83%、33.71%、31.46%。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30人论坛委员杨东平在发言中指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主要根源是过重的学业负担、学习和考试压力。他认为,要把“减负”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 北京市第四中学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明指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家庭方面,如父母关系破裂、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教养方式不当、父母强势、家庭生活氛围不正常、过度关注考试成绩、缺乏理解等。从学校方面看,被忽视或欺负、师生、同学关系紧张、学习受挫、压力过大、学习内容枯燥且形式单调、缺乏“社会性学习活动”等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果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家里又不是一个安全的环境,那么发生危险行为的概率就会更大。”刘长明认为,缓解青少年抑郁问题,要顺应自然,把学习变成孩子快乐成长、获得快乐体验的过程,这是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新颖长期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跟踪研究。她分享了三点研究成果。第一,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很容易成为出气筒或者捣蛋鬼,而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就非常容易被其他孩子欺负。被欺负之后,这些孩子就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第二,父母的期望过高,会造成孩子焦虑抑郁,孩子的成绩就会不好。父母应该构建压力防火墙,尽可能让孩子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生活。第三,打骂孩子,高控制力,频繁的批评贬低,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李新颖建议,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有机联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和活动中 李振熙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在焦虑、抑郁时“找老师交流”和“咨询心理专业人士”的人数相对较少。 李振熙分析,主要原因是普通教师缺乏处理青少年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经验。一般学校专职心理学教师并不多,很多学生羞于与教师交流。此外,青少年往往在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才会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需要承担一定的心理负担和咨询费用,也是很少有人选择这种方式的重要原因。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第一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落实细化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关键是要对症下药,大人生病孩子吃不了药,社会生病个人吃不了药。 “心理教育不能靠简单的开会、发文件、发通知,不可能靠常规的知识传授来完成,必须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是派几个心理学老师、上几门心理学课、开个心理咨询室就能解决问题的。” 王旭明说,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实施要抓住关键因素、关键环节、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包括小学至初中、初中至高中、幼儿期;关键因素包括考试学业、升学就业、父母离婚、家庭变故、情感、初恋等;关键环节包括预警、健康教育、咨询、干预处置、领导能力、师资水平等。 王旭明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中小学不要专门开设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内容应该融入到各学科教育中。第二,中小学特别是师德师风、专业水平不够的学校,不要大规模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也不要根据简单的答题纸做简单判断。“现在有些公司在推广答题纸,学校还要出钱,希望学校对此密切关注。”第三,不要简单以健康或不健康来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只是研究中用的术语,学生应该得到特殊保护。 据悉,论坛达成“青少年抑郁防治昆明共识”:重视学校专业队伍建设;正确看待生命成长问题;更新家长固有教育观念;采取客观公正的心理评价;实现社会医学与心理的统一;坚持多种方法对症治疗。(新京报记者 冯琪)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