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谈青少年成长:绘画心理学的价值与沟通路径时间:2024-09-11 11:09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说:“青少年就像一个陀螺,当它开始旋转时,很难保持重心平稳,只是倾斜着身体,没人知道它会滚到哪里。但与成年人不同,它总是先旋转,然后再思考。” 快速成长的青少年就像陀螺,敏感、不稳定,内心世界也越来越丰富。大人要想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因此,与他们建立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绘画心理学的价值何在? 人们如何交流?当婴儿还不会说话时,肢体语言是他们学习的“第一语言”。婴儿用动作或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 然后孩子就开始学习说话,口语是人们学习的“第二语言”。 除了这两种语言之外,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吗? 是的,这就是绘画! 当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只要你给他一张纸和一支笔,他就会很自然地拿起笔在纸上涂鸦。调查显示,儿童时期自发进行绘画活动的概率高达98%,80%的孩子曾直接表示喜欢画画。只要了解绘画语言,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多,有时甚至超过了言语或动作两种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而且,绘画这种第三种语言指向的是人们的潜意识境界,可以揭示人们难以表达或不愿表达的信息。 成人通过绘画可以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想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同时,绘画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情绪状态、感知环境的能力、对学校的适应性、焦虑程度、身心健康状况等信息。这些客观信息可以帮助成人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绘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如今,很多中小学都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师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绘画这一独特的手法如何运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呢? 1. 打破防御,引导表达 青春期儿童生理变化的急剧变化,冲击着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断奶与心灵信任的矛盾,让孩子一下子变得“叛逆疏离”。心理封闭与开放的矛盾,让孩子不自觉地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接受,不愿意或者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心情、处理人际关系矛盾,从而影响心理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而绘画往往可以打破这种局面,因为绘画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一种天生的技能、游戏,更容易被接受,没有强迫感,可以自由发挥。 这是一幅9岁女孩的画。女孩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表现得“叛逆”,被妈妈带到辅导员那里。辅导员问孩子问题,孩子却沉默不语。妈妈反而接过话头,责骂孩子沉迷于电视,违背父母意愿。 辅导员好心地建议妈妈暂时离开,给孩子一个私人空间,并邀请孩子画一幅家庭动态图。孩子没有拒绝,简单快速地完成了画。整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了辅导员的支持和肯定,放下了防线,敞开心扉:原来,在家里,爸爸总是一个人在客厅玩手机,妈妈虽然在房间里“陪”她看书,但她也在玩手机。父母在玩手机的时候,经常自言自语,有时还会放声大笑。她觉得很可笑,多次告诉父母,但他们不听。她不想要这样的陪伴,宁愿一个人看电视。 其实,画画除了能打破“叛逆”孩子的防线外,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也特别有效。 2. 心理测试和筛查 绘画测试是投射测试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中一种特殊的测评技术。最早的绘画测试是发展心理学家古迪纳夫首创的标准化心理测试“绘画人物智力测试”。如今,绘画测试作为一种心理测试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如HTP测试(房屋-树木-人物测试)、罗夏墨迹测验等,可用于学生的心理调查与评估,是问卷测试的补充。 这是一位一年级男孩的画作。他将其命名为《漫漫长路》: 这幅画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指标:网状的屋顶,在绘画心理学中代表着家庭中的一种束缚感;画中人物的头、手、脚被涂成黑色,嘴巴被画成一条直线,表明他们心里焦虑,有很多委屈无法表达,不知所措;一条长路通向一扇同样被画出来的小门,反映出他们防御性很强,不轻易敞开心扉;平坦的树梢和杂乱的线条,代表他们有很多凌乱的思绪,压力很大。 分析的内容反映出该男孩目前的心理状况,按照我们通常的0-5分制评分标准,专业老师给该学生打了3分,即“轻度心理问题”,老师应予以关注,并通过面谈等方式进行情绪疏导。 3. 心理干预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经过筛查评估后,绘画也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常规心理咨询多通过言语进行,虽然这些方式在矫正非理性认知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尤其是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难免无能为力,而绘画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 绘画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将潜意识的内容形象化,将人们的经历、感受等象征性或具体地展现在纸上,表达了画家更为真实的需要,也为人们的心理呈现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切入点。 通过绘画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帮助老师发现孩子的问题或者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孩子通过作品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并通过修改或再创作绘画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其次,绘画本身可以帮助孩子宣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比如常见的曼陀罗绘画、情绪绘画等。 首次绘画干预 第八次绘画干预 这是一幅13岁女孩的画作。女孩的人生故事很可怜,母亲在生下她时难产而死,父亲早早另立门户,她由奶奶抚养长大。这样的成长经历,让女孩敏感而意志坚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天赋的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爱,让她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总是很难和身边的人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在第一次绘画干预中,咨询师鼓励她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落叶萧瑟,小女孩抱膝坐着,凸显着孤独和失落。汽车在荒凉的街道上行驶,路标是左是右,哪个方向才是自己的?孩子的思绪在纸上生动地表达出来。 经过8次绘画心理干预,女孩画出了这样的一幅画,她的心态明显好转,从半年前的孤独迷茫进入了另一种舒畅状态。她将这幅画命名为《快乐的渔夫》。坐着的渔夫和长长的弧形渔具,表达了小女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享受在寒江雪中独自垂钓的状态。在高台上钓鱼,体现了她内心的傲慢和自尊。虽然对家人的渴望还在,表现在山顶隐约可见的低矮房屋上,但没有了以前浓浓的忧伤感。女孩将孤独沉默的性格升华为充满正能量的姿态。可以说,绘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表达方式,也为教育者更贴近学生心灵提供了便利。当然,绘画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空间。 例如系统的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设计、小组绘画干预活动、学生心理展览等,我们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学习和掌握绘画心理分析的技巧,了解儿童绘画, 走进他们的内心,引导他们“平稳旋转”!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