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少年抑郁心理咨询|成都 14 岁坠亡少女被性侵事件调查:谁该为悲剧负责?
14岁的她,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本该无忧无虑的。然而,14岁的成都女孩朱潇潇却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踩在窗台上,面向客厅,坐在窗沿上,二话不说,往后一仰,就摔下了楼。”
一大早,看了《成都14岁女孩被性侵案调查》,瞬间感觉不好。这个14岁的女孩真是让人心疼。
网友们对此反应不一,有的指责邱某性侵年轻女孩:
有人批评朱潇潇的班主任:
也有人认为,朱晓晓的妈妈并没有太关心自己的孩子。离婚后她再婚,让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经历破碎的家庭。孩子们患有抑郁,他们坚持让她去上学,甚至还被老师打了耳光,这更加剧了孩子的抑郁症。疼痛。
我想说的是,悲剧的发生与相关人员没有任何关系:
事业成功的邱某性侵了一名13岁的女孩,这是朱潇潇痛苦和抑郁的开始;
她的女儿患有抑郁,而她的母亲对此了解不够。她担心自己无法继续上课,所以选择不告诉学校。随后,班主任“打她的脸,打得她脸红了,牙齿都流血了”。
老师清楚地知道朱晓晓生病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既没有道歉,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仁慈……
压垮朱潇潇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一切都让朱潇潇彻底放弃了这个世界……
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惨死,让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心痛不已。痛定思痛,除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为孩子做好“过滤器”,避免过早接触社会,不给不怀好意的人可乘之机外,作为父母,我们还要真正关爱未成年人。我们孩子的心。 、遇到挫折时,看看孩子,接受孩子的需求。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永远可以依靠的
应该说,朱晓的母亲朱勤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了女儿最好的帮助:
“为了照顾女儿,朱勤华辞掉了上一份美容销售工作,在家附近找到了一份低薪临时工作”;
朱勤华发现一名中年男子发了色情视频后,对其进行训斥、警告、删除、屏蔽。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并提醒她不要乱加微信好友。” “她以为那个陌生男人刚刚被删除了。”
然而她不知道,“有些伤害已经发生,是无法消除的”。
直到女儿怀孕三个多月,妈妈才得知,邱这个她之前骂过、列入黑名单的男人,曾3次强迫女儿发生性关系。
朱勤华回忆,2019年8月的一天,她下班回家。女儿看到她回来,一把抱住她,哭了起来。 “她哭得很伤心,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问她是不是被欺负了,但她什么也没说。我问了很久,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朱勤华事后意识到,也许这就是女儿第一次被性侵后的反应。
如果女儿在第一次遭受性侵犯后能够告诉母亲并寻求法律诉讼,就不会再有第二次或第三次了。如果性侵事件不是接二连三地发生,就不会发生虐待未成年少女的事件。造成难以解决的身心伤害。
遗憾的是,当朱晓晓遭遇伤害时,他并没有选择与家人倾诉。当他寻求死亡时,他还屏蔽了他的家人——只有少数同学和朋友可以看到每次死亡倒计时。
在朱小欣看来,离婚后的母亲并不是一个可以为她遮风挡雨、可以依靠的人。她陷入焦虑和抑郁之中,无法自拔,看不到希望,孤立无助,却又没有答案。
“看见”孩子
母亲朱勤华被诊断出抑郁后,因担心无法继续上课,决定不告诉学校。她只告诉住在附近的爷爷奶奶,希望他们多来陪孩子,并要求他们更加温柔、更加耐心——这是朱勤华唯一能寻求的帮助。
和女儿沟通时,“我不敢去激怒她,也不敢对她严厉,只是按照她的意愿去做。”
我女儿每天都失眠。两三点钟她睡不着,半夜就哭。她总是说:“妈妈,我害怕”,但朱勤华从来不问女儿哭闹和害怕的真正原因。
我无意责怪我的母亲朱勤华。她18岁就离家出走,读书不多,结过两次婚姻。她实在很难理解青春期女儿的心——
“当我的女儿发脾气或哭泣时,我会给她讲笑话让她开心,并试图隐藏她的情绪。”
“我不敢和女儿沟通性侵的前因后果,因为我怕女儿觉得无聊,更怕激怒她。”
她为了生计而奔波,只关心孩子的吃穿用度,不体贴也不善于与女儿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的焦虑、脆弱、叛逆、阴郁,其实都是变相的撒娇、试探、发泄。孩子们想要的不是回避、忽视,也不是父母的评论和指导,而是……请看到我、认识我、理解我。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需要看到孩子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减轻压力,轻松上阵。
生活中,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却往往因为看不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和真实感受,而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父母和孩子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看不到孩子。
聪明的父母更关心的是:“你感觉怎么样?”
2018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指出,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严重事实。这些悲惨案件的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父母没有及时“看到”孩子。
压垮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暴风雨来临之前,并不是没有征兆,而是我们一直盲目。
作为父母,您常常习惯看到孩子的衣食住行:
“多吃点,你太瘦了”
“天凉了,赶紧多穿点衣服吧。”
“怎么了?你怎么考试考了这么低的分数?”
但我们往往看不到孩子内心的需求:
儿童不仅仅是生物——他们需要水、食物和空气;
孩子也是心理生物,他们需要爱、信任、自由、独立,需要自己说了算的生活。
当你只关注孩子的行为时,你看不到孩子;
当你开始关注孩子的想法时,你就开始看到孩子;
当你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时,你就真正看到了你的孩子。
什么是真实的看见?
真正的“看”是透过表象,深刻地接受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情感和经历。
真正的看见,会让孩子愿意敞开自己,愿意配合父母,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无悔地来到这个世界上……
#心理学家授权行动科学大使#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